日文的「坂」,翻成中文是「坡道」的意思。出發前準備關於函館的功課時,除了想看看當地特有歐式混雜日式氣氛的建築物外,另外就是想去走走有名的「坂」。終於知道為什麼函館的官方網站會以「浪漫函館」為標題,因為函館在四季裡展露出不同的氣氛、夜景優雅而燦爛,讓人不陶醉也難。

「函館観光の楽しみのひとつが、坂めぐり。坂の途中で振りむくと、眼下には ハッと息を飲むような青い海が広がっています。」 (函館觀光的樂趣之一,就是巡遊坡道。在坡道途中往回看,令人驚豔得幾乎要停止呼吸的藍色大海在眼前展開。)

這是有關函館觀光資料對「坂」的介紹,實際走一趟,更能體會他們為何會以如此驚豔的辭句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這是對自己家鄉的驕傲!

從官方網站得知函館總共有18條主要的「坂」,分別是「魚身坂」(可往外國人墓地)、「船見坂」、「千歳坂」、「幸坂」、「姿見坂」、「常盤坂」、「弥生坂」、「東坂」、「基坂」、「日和坂」、「八幡坂」、「大三坂」、「チャチャ登り」(下方緊接著大三坂)、「二十間坂」、「南部坂」、「谷地坂」、「護国神社坂」、「あさり坂」、「青柳坂」,由於時間上的關係只走了5個坂道。沒辦法,誰教我只能停留一天呢?就當作為了可以再次造訪函館所以特地留下一點點遺憾吧!

【大三坂,だいさんざか】

「大三坂」,「日本之道百選」中被選為漂亮的坂道,有許多教堂並列在這一帶。登上這個坡道後,緊接著再上去的坡道則是「チャチャ登り (チャチャ為愛奴族語,形容爺爺彎腰走路的樣子,譯成中文可解釋為『老爺爺坡道』)」。

大三坂是在函館登的第一條坡道。正當過馬路時,一輛函館市電恰好經過,這個景象,再加上眼前那條斜斜的坂道,不禁想起多年前到舊金山為了看那「九彎十八拐花車道 (就是九曲花街車道)」時爬的一段「陡得不得了的好漢坡」。「San Franciscoの雰囲気みたいだ、あの急な坂… (這裡好有舊金山的氣氛喔!特別是那條陡得要死的坡道…)」如此告訴朋友此刻的感想,當市電經過時,就像舊金山的cable car經過的模樣。最後再向他補充,這樣你就可以想像在舊金山的樣子,就只差在這裡沒有高樓大廈而已。

以石板疊砌而成的大三坂,及其周邊充滿和洋混合式的建築物,由於散發著濃濃的異國風情,所以受到相當高的評價與讚嘆。沿途的行道樹四季變換各有各的精彩,可是明明到訪時節是春末初夏,坂上的行道樹卻是新芽不多,不過還是有幾株已覆上新葉。雖然新綠不多,但仍有令人讚嘆的景色,難怪會被日本國土省於昭和60年(1987)列為「日本の道100選」之一。

大三坂名的由來,據說以前地方到奉行所洽公時,在坡道口設有提供這些辦理公務時投宿的旅館,而「大三」就是這家旅館的家印(註)。又很久以前,因為在大三坂裡有一家名叫木下的家族,所以有一段時期大三坂被稱為「木下の坂」。天主教元町教堂(カトッリク元町教会)就在大三坂上(往上登坡時的右手邊),再往上接チャチャ登り交接處則是函館基督教正教會教堂(函館ハリストス正教会),登上チャチャ登り所看到的教堂則是函館聖約翰教堂(函館聖ヨハネ教会),所以這些都是大三坂周邊的知名景點。

註:家印是為了宣示物品是某家的所有權,於是在木材或傢俱上烙上的印記。與家紋最大的不同是,家紋代表家族,再怎麼分家也不會改變家紋的樣式;而家印則會因分家而改變,且家印記號多以直線組合表示。

【八幡坂,はちまんざか】

「八幡坂」,電影或電視劇最常取景的地點,是與函館山夜景相並提的知名景點中,最常被提到的坂道。曾經在八幡坂的最頂處有一座函館八幡宮,所以才將這條坡道稱為「八幡坂」。上圖是站在八幡坂的第二個街廓處往海港方向拍攝,所有介紹函館的景點,特別是提到八幡坂時,肯定都是以這個取景角度為主。順著八幡坂走往海港是函館舊棧橋,再往右走便是知名的紅磚倉庫群。八幡坂的夜景也很有名,可惜為了趕回旅館,有機會再來一趟囉!

今年氣候異常,正值春末初夏季節,八幡坂上的行道樹卻是一片光禿禿,讓我有點小懊惱無法拍出充滿綠蔭的八幡坂。雖然如此,但遠望停泊在函館港灣處的那艘輪船等構圖,可是與官方網站上的介紹圖片一模一樣唷!是青函記念船-摩周丸嗎?

【基坂 ,もといざか】

「基坂」,函館本道往札幌的起始點,別稱「お役所坂 (官府坡)」。明治時期,由於是量測里數的基點而設有「里程元標」,因此將坡道取名為「基坂」。昔日這裡曾是行政據點,所以在基坂這裡設置所謂的「役所 (相當現在的政府機關)」,如松前藩時代的龜田番所(相當於警備所、崗哨)、幕府直轄時期的箱館奉行所(平安至江戶時代,從事軍事職務的武家辦公的地方)、明治時代以後的開拓使(明治時期至北方開拓所設置的官廳),還有之後到昭和25年(1950)為止的渡島支廳,總之隨著時代變遷機關名稱也隨之改變。藉此,當地居民便暱稱當年的基坂為「お役所坂」、「御殿坂」,後來名為「基坂」便是以「里程元標」這個理由給予正名。

基坂往海港方向知名景點有相馬株式會社辦公室、明治天皇上陸紀念碑,往山坡方向的知名景點有舊英國領事館、元町公園、舊函館區公會堂及舊北海道廳函館支廳廳舍等,是遊函館不能錯過的地方。

【日和坂,ひよりざか】

從港邊的舊棧橋一直延伸到山坡底的船魂神社,這段坡道就是「日和坂」。因為往海港方向望去所見的函館港景色猶如晴空一般,遂以此景作為坡道名,這就是「日和坂」的名稱由來。日和坂的最頂端是船魂神社據說是保延元年(1135)設立的神社,在函館是相當老的神社,不過這也是被認為是如此而已。礙於時間限制,我們沒有特別到神社去參拜。

【二十間坂,にじゅっけんざか】

「二十間坂」名稱的由來跟量測單位有關,長度單位一間相當於1.81m,而這段坡道長度約有二十間寬(約36m),因此將二十間寬的坡道命名為「二十間坂」。明治12年(1879)的明治大火後 ,於是有了設立防火帶的想法。原本這一帶綠樹茂密,所以有「綠坂」之稱,後來附近又有許多大工(傳統木造建築的師傅)及工人居住,所以又稱為「大工町坂」。明治33年(1900),由於二十間坂的寬度夠寬,於是便利用其做為運送大砲至函館山要塞保壘的途逕。黑色長形石板的呈規則式疊砌,便是二十間坂的特色。

站在二十間坂往海港望去,左手邊即市日本最古老的鋼筋混凝土造寺院「東本願寺函館別院」;冬季期間,樹上掛著的照明小燈飾延伸至明治館的夜景,則是函館的亮點之一,看著手上的導覽手冊,果然感受到滿滿的浪漫情懷啊!

【護国神社坂,ごこくじんじゃざか】

「護国神社坂」又稱「汐見坂」(明治14年<1811>時的坂名),其盡頭就是上一篇介紹過的「護国神社」。護國神社坂的特點在於坂的兩旁各有一綠帶,最底端還有江戶時代使函館更加繁榮的富商高田屋嘉兵衛的銅像(不過是他的背影)。其周邊的建築物多以和洋混和式建築,附近知名景點只有上一篇介紹過的護國神社。


【番外篇-個人心得報告】

若要認真旅遊函館,以我個人的行腳速度應該是滿滿兩三天內可以跑完(因為完全不吃午餐),不過若加上痴狂的攝影行為,或許停留一星期甚至一個月都不嫌久。工作已到了倦怠期的我有想到日本專心衝語言的打算,在寫這篇旅文的當下,還想說乾脆到北海道攻讀日文還可以順便玩,加上生活及學費都比在東京都區還便宜得多,況且冬天還有雪可以玩呢!

不過老媽一句:「妳不是很怕冷?妳受得了嗎?」把我打回現實好好考慮。北海道,還是來觀光好了!特別是對我們這款怕寒人而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松尾香蕉 的頭像
    松尾香蕉

    鐵旅女士的走走誌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