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真是見笑,原以為淡水的古蹟都已經走完了,直到在奇摩電子報才得知今年的5月30日在淡水的重建街上有一個「搶救『淡水第一街』!反對重建街拓寬工程」活動,這下才知道自己遺漏了這麼一個地方。(痾~~這樣大家就知道枚適贛真的混很大,還說自己要當個勤勞的小天使,堅毅的愛肉面,這下變成懶羊羊了= =''')


重建街分為三個部分:九坎仔、協興段跟元吉段,其中九坎段名人輩出,還有一間布袋戲主題館;協興段最為曲折,前段十幾間房屋已被拆遷成為現今的文化路,以前這段的地主、富紳最多;元吉段是重建街的後段,昔日曾設號稱城仔的隘門來管制出入,防阻盜賊入侵。



走在淡水中正街上一定都會經過這麼一段路,但是大多數的遊客都會經過此地卻不會進去瞧上它一瞧。如果不是那篇報導,或許哪天發現它真的又被一個所謂的「政治操控」下消失不見,然後努力記錄台灣一切的我又這麼不經意錯失一個老地方,我想我真的會扼腕到吐血吧?這一條階梯上去,就是台北縣政府想要拓寬的重建街。



重建街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一直都是繁榮鼎盛,這條蜿延五、六百公尺的歷史街道,在當時有不少政商名流都居住在此地。從中正路右轉重建街,這一段稱為「九坎」,途中右側的許順記還被保留得很完整。



這一段還是九坎仔,為了抗議政府不管當地居民的感受,執意想要拓寬自己家門前的道路,所以這裡四處都可以見到張貼著搶救活動的海報。



旁邊的小路不知道通往那兒去,但是當地居民的小孩子們都在這邊到處趴趴走,跟同伴們一起遊玩長大,只要保留著,記憶就不會消失。




這裡,當時會不會也是個大戶人家呢?



這一棟是重建街14號,也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布袋戲主題館,天花板垂吊的八仙圖刺繡不知歷經多少時日,多少風吹雨打,現在已經破損了。



昔日的水泥陽台常用的花樣,這次終於能好好照它的樣貌。



木製天花板搭配著舊舊的藍色,很有一種懷舊的fu,天花板上還吊著10燭光還是60燭光的燈泡,現在雖說是個很不環保很耗電的白熾燈,在這裡它可是有著歷史故事。



順著牆看過去,看起來不協調的洗石子跟紅磚,似乎也在低吟著「把我們留下來吧!」



順著重建街13號旁的小路走去,就可以走到淡水必去的紅樓了。這裡接連的每一條小路,都可以帶給外地觀光者一種探險的驚喜,就算膽小鬼在這邊也不用擔心因為冒險而迷路。



往回看看來時路,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拓寬,保持原貌或者復建舊時樣不是更好嗎?



走一段路就會想再拍一下來時路,正巧拍到這個活動的總召集人的背影,當時他擔心如果隔天也是下雨天的話該如何是好,活動會不會不順利,我是在活動的前一天去拍的,當天正下著雨。老天爺似乎也捨不得這樣一個充滿濃濃舊時人情味的地方。這位總召先生是當地從小到大的居民,不想眼睜睜看著自己長大的地方就這樣失味兒了,努力奔走著!



某塊空空的外牆上,貼著昔日的淡水好風光,這樣的情景快要慢慢消逝了。



站在旁邊的空地,我試著想找出照片上的模樣,建築物越蓋越高,我找不到以前的樣貌,我只能順著它的方向,找出類似的情景。



這一段還是九坎仔,很像小時候成長的居住環境,曾經回到幼時成長的地方,早就變成殘垣垂壁,為了道路拓寬,為了加築河邊堤防,我小時候住的地方已經變成「廢墟」,不知道僅剩的一面四層樓的牆到底拆除了沒有。希望這個地方能這樣保留下去,就像日本很努力保留他們的歷史記憶一樣。



重建街上,四處貼滿了這樣的宣傳單,這裡的居民們,大家都為自己成長的地方努力著,不知道政府看到了沒有?還是要一意孤行嗎?還是要把我們的記憶刪除掉嗎?



很難得,我可以翻拍牆上掛著的昔日舊照,讓我可以知道當時重建街的居民的生活。




這連結的兩棟透天厝,還有著舊日風采,其中一戶的門還是舊式的木門。




這四連棟(重建街31、33、35、37號)是九坎仔裡保存最完整的昔日街屋,門坊上還有「鴻禧集」的字樣,長條形狀土埆牆,斗砌的門面,木門,窗棱等等。




這一戶好像是加蓋兩層樓,二樓的陽台兩端還擺著祥獅,當年也是大戶人家吧!?



木製推門,或者木製推門外加一道鐵門,這種景象在都市都已不復見了。記憶中,首次見到這樣的房子是在嘉義的阿姨家,再來就是在香港的老街屋。



走著走著又見到了一棟老房子,只不過年久失修加上無人居住,已經成了廢墟。



斜坡上去是三民街8巷,就這樣短短的一條小巷子,不過是三、四戶就已經到底了。



這間廟寺好像祭奉著七府王爺,它的外牆被畫上淡水的知名地點,牆面的一邊還嵌著「滬尾文物」,因為牆面的圖太搶眼,忍不住拍下它。


就這樣晃著就接上了文化路,回到了淡水老街上,就這樣結束了重建街的巡禮,希望它現在依然存在。往淡水河邊走去,遇見了白鷺絲及不知名的水鳥,做為我這個重建街之旅的結尾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