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中正區是台灣的行政重地,歷史建築以日治時期的建築物居多,當時的日式建築幾乎都是仿歐式風格。在北門附近,有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的古蹟「撫台街洋樓」,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26號,經歷過繁華、棄置、拍賣,直到2006年開始修復。「撫台街洋樓」為現今台北城內僅存日治初期的獨棟洋樓,建於1910(明治43)年。

想要清楚知道它的歷史請到下面的網站:http://www.odie.idv.tw/Taipei/FutaiStreetMansion.html

在2008年時探尋台北的古蹟時就已經拍過撫台街洋樓了,只不過當時還只是一棟修復完成的古蹟..這次會到撫台街洋樓瞧上一瞧,是剛好有一個「歡慶撫台街洋樓100歲-台北的老上海記憶特展」,展出地點就在這裡,展出時間是2010年4月17日至7月18日。喜歡老東西的在下當然要來這邊體驗一下老上海囉!

一樓部分展出的是上海與台北在清末時期的故事:

老上海:1842年因清朝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於是與英國在英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中國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當時清朝同意開放五個海岸口,隔年上海開埠,3年後英國租界設立,各國租界也因此陸續出現,洋人生活的區域開始稱為「十里洋場」,上海自此成為混血文化的城市,直到現在還是很摩登的城市。

當時上海外灘的模樣

老台北:1858年因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連續與美、英、法、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1861年間,清朝與英、法簽署的天津條約中便增開了淡水這個港口,茶葉、樟腦等輸出貿易興盛,引領當時的台北走向現代化。在台北城中區域裡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上海生活記憶,此時才知道原來台灣台北與中國上海早在百年前就已有互動。

台北的老上海生活特展是在撫台街洋樓的二樓,上了木樓梯就是展場。展場入口播著上海話的錄音帶引領參展者進入老上海世界……

上樓後分為兩處展示區,兩個展覽室中的小廊道上掛著一幅美麗的上海仕女圖,她,已被加工得很現代。

在台北的上海生活是什麼模樣?進入「摩登上海生活在台北」就能找到答案囉!

生活:

生活也不過就是食、衣、住、行、娛樂,這面牆便說明了當時在台北的「流行上海生活」。因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便開始長達50年的日治時代。日治後期,日本與中國貿易來往頻繁,台灣也與上海來往密切,日本人的公司在台北、上海都設立分公司,所以當時的台北有日本貨也有上海貨。

1932年,博愛路衡陽路口開設台北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是日治時期最時髦的地方,後來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台灣中華國貨公司」,從賣日本貨變成賣上海貨。圖書業當然也不遑多讓,在上海成立的商務印書館於1947年在重慶南路以「台灣商務印書館」為名經營,成為重要的出版機構,現在還在重慶南路上。

看到這個才知道當時在台北的男人還真是幸福啊!會有男性專屬的SPA天地原來也是始於上海。中國上海家庭房子空間狹小不一定皆附有浴室,所以男人通常會到澡堂去洗澡(WOW!跟日本好像啊!)。因此澡堂是上海男人洗澡也是交際的地方,澡堂裡會有專人搓背、修腳等服務,讓人通體舒暢。

戰後外省移民來台因生活簡陋且無衛浴設備,所以當時在成都路一帶開設了不少的澡堂,而台北城中市場裡「大上海浴室」是僅存的澡堂,不過也在今年掛上熄燈號了。

食:

台北的上海菜很是多元化。上海是個移民都市,江浙各式菜匯成的上海菜又稱「本幫菜」,如果想嚐試地到口味可以到中山堂附近的『隆記菜館』或懷寧街的『點水樓』去飽餐一頓;另一種做工講究、口味細緻的上海菜稱為「公館菜」。上海點心也是很有名的,戰後衡陽街及博愛路一帶上海人聚集最多,所以有不少的上海點心名店在那邊開設:如老大昌、采芝齋、上海老天祿等等。

上海西式飲食文化也在台北出現,最有名的就是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有很多知名文人藝士都曾去過: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先生、作家白先勇先生,還有蔣經國總統夫人蔣方良女士也是那裡的常客,聽說那家的俄羅斯軟糖是招牌喔!在下看完特展就忍不住衝過去啦!

衣:

上海時尚在台北也有不小的影響。1945年的台灣,「西裝」是外省及本省男性共通的正式西化服裝,只是外省男性的正式服裝多了「長袍馬掛」或「中山裝」。20世紀上半的上海女性多以著旗袍及腳踩高跟鞋為時髦指標,當時這款時尚也吹向了台灣。裁縫用的是上海版,以台灣布做成旗袍。台灣女性服裝以「旗袍」及「西式服」為主流,而與服裝息息相關的布行也從此一家家開設,現今的博愛路還有許多的布行存在著。

住:

下面圖片就是上海風的一般家庭客廳的模樣,也是台灣人心中「標準外省仔的住家」:屏風、掛畫、歐式沙發、茶几,還有唱機。這裡的上海風古董有很多是歌手張信哲所提供。

娛樂:

還沒有電視的時代,人們的娛樂靠的就是唱片、收音機及電影,現在我們聽到許多國語老歌都跟上海有關。戰後初期台語歌曲一度流行,國民政府遷台初期,音樂界大量製作反共愛國歌曲,但在台灣民間卻是流行著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或美國流行音樂,一代妖姬白光、老上海紅星周璇主演的電影及歌曲如夜來香、夜上海、何日君再來等知名歌曲至今仍在傳唱著。

1927年發行的留聲機

古老的收音機

看完了台北的摩登上海生活,接下來就是看看當時在台北流行的上海娛樂生活。上海的娛樂生活不外乎「電影」及「戲曲」。

上海戲曲:

當年上海戲曲在台北最夯的就是「崑曲」及「越劇」,而這兩者雖是不同,但對在下這外行人而言都統稱叫「國劇」,直到看到牆面上的介紹才有初步的認識。

江蘇崑山是明代音樂家魏良輔的故鄉,他為許多傳奇劇定譜,並改革唱腔。曲調因崑山地名而得名,這就是「崑曲」的由來,而魏良輔則被稱為「崑曲之父」。

越劇則起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的嵊縣,當地人稱為「紹興戲」。紹興為古越國國都所在地,因而又稱為「越劇」,越劇在台灣最為周知的名伶是周彌彌,是在下唯一聽過的越劇前輩。

下面這張圖片不照真的會對不起自己,左邊女扮相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梅蘭芳先生。這是電視崑劇「牡丹亭-驚夢」的劇照,梅蘭芳先生飾演杜麗娘,右邊的俞振飛先生則飾演柳夢梅。

上海電影:

1932年阮玲玉主演的電影默劇「桃花泣血記」來台上映,為了宣傳,當時為此部電影製作一首同名主題曲大受歡迎,所以這首由詹天馬填詞、王雲峰譜曲的「桃花泣血記」是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1934年的「一顆紅蛋」電影主題曲是由李臨秋填詞譜曲,以閩南語唱,但歌詞中「紅蛋」卻是用國語發音,是當時最特別的。怪不得現在聽到江蕙等台語歌手唱這首歌時,總覺得奇怪怎麼是唱「幾ㄌㄧㄚ紅蛋」而不是「幾ㄌㄧㄚ昂ㄋㄥ」咧?

看到這片看版很古意吧!以前的電影海報都是畫的,而且橫式書寫法是「由右向左」。

以前的電影放映機

在特展場區內也播放以前的黑白電影,三部電影各播放12分鐘,播映時間的時間表都標示在這裡。不過介紹的演員表裡我只知道演出1947年的電影「長相思」的周璇。

下面這部戲是當時正在播映的電影「小城之春」。

乎然看見牆上有幅「台北的老上海記憶地圖」,與上海記憶有關的10家店位置都畫在這張地圖裡。隆記菜館(衡陽路旁,中山堂對面)、湯姆西服、鴻翔呢絨綢布莊(博愛路上)、上海聯合藥局、伍中行、余祥茶莊(衡陽路上)、明星咖啡館(武昌街上,城中城隍廟對面)、台灣商務書局(重慶南路上)、點水樓(襄陽路上)、世界書局(重慶南路上)。想走台北的上海記憶地圖的人可以去試試。

好了,來去明星咖啡館過屬於自己的上海生活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