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登記局氹仔分站

原本為氹仔圖書館,在2005年改變用途成了民事登記局氹仔分站作為婚姻註冊處,而其外在仍維持原葡式建築風格。

嘉模聖母教堂

嘉模聖母教堂建立於1885年,係為方便氹仔教徒的宗教活動而建,同時也象徵當年葡萄牙人來到氹仔。嘉模聖母教堂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由於與周圍具有濃郁歐陸風格的花園、房屋融為一體,遂成為澳門居民舉行婚禮和郊遊觀光的好去處。教堂佔地2000餘平方呎,頂部為鐘樓。禮堂高大寬敞,可容200多教友同時參加儀式。據說聖壇上置聖母像是從歐洲運來,而兩側的天使像,是為紀念建堂百週年而置。

藍天白雲下的黃色嘉模聖母教堂,美得像是一幅畫,因為是假日,已經有不少教徒陸續前往教堂望彌撒。此時時間是上午八點半,趁望彌撒的教徒及遊客還未聚集時快快拍下空景。

嘉模斜巷

嘉模斜巷

嘉模斜巷

嘉模斜巷就是這一段充滿綠蔭的階梯,早晨的陽光灑下來又美又浪漫。

階梯的右邊是號稱氹仔第一家的紐結糖(如果沒錯應該是牛軋糖)專賣店車厘哥夫,買家也是多到爆,不過我不怎麼愛吃這類的糖果,太黏牙了。

民政總署(文化慶體部文化設施處)

階梯的左邊是這棟建築,是民政總署文化慶體部文化設施處。我都在想澳門的公務員都那麼好喔!?因為辦公空間都是那麼地有文化氣息,就算受鳥氣,但是在美美的建築物裡上班也是一種享受。

嘉路士米耶馬路

教堂前面是嘉模前地,往教堂旁邊一拐則是嘉路士米耶馬路,順著這條路可以通往官也街商圈。正確說法應該是這邊條條大小路都可以通官也街商圈。

嘉模聖母堂的範圍真的廣到這個地方,這裡已是教堂的背面了。順著嘉路士米耶馬路逛過去,一幢幢美麗的建築物映在眼簾,好美不勝收啊!

嘉模會堂

FORCAS DE SEGURANCA DE MACAU ESCOLA DE POLICA

這幢紅紅的建築物上面寫著「FORCAS DE SEGURANCA DE MACAU ESCOLA DE POLICA」,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這裡是澳門保安部隊警察學校。

這一條街叫兵房斜巷,石頭堆砌的馬路,好像電影中看到歐洲巷子的場景。或許是葡萄牙曾統治的地方,所以歐風味超濃。

嘉模墟

嘉模墟

這裡是嘉模墟,座落於氹仔舊城區舊街市遺址,最早有關舊街市遺址的歷史文獻紀錄出現在1886年9月14日第36期「澳門與帝汶政府公報」副刊中的工務局報告,內容記載澳門政府於1886年下半年命令興建氹仔街市。而這棟建築物的屋頂是中式建築,由瓦片以石灰黏合整齊地蓋成,支柱則是用本地的新古典建築風格。

舊街市的出現主要是配合當時氹仔舊城區的經濟和城區發展,加上其位於氹仔的主幹道施督憲正街及告利雅施利華街上,由於當時離島地區並沒有一個特定地區供居民買賣日常食用品,所以於19世紀末落成啟用後便成為氹仔舊城區的主要集散地及離島居民進行社交的地方。不過舊街市也在70年代漸漸荒廢,取代的是新的街市。

穿過小巷發現這棟茶樓還包辦結婚宴,看到直立式的店家牌坊配著粉紅色的建築物,好奇妙的fu。

拍這棟是因為好想給它一個讚,這小虎俱樂部是啥俱樂部?

大利來記咖啡室

大利來記咖啡室

來到澳門不能少吃的一樣美食就是大利來記的豬扒包,網路上各個部落客都說要排隊排到昏頭,我都覺得自己真的常常走一些意外運。前一晚來官也街買手信時經過大利來記,心裡還想著如果隔天早上順道過來就嚐一嚐美味吧!結果睡一晚就完全忘了這件事還在飯店吃早餐,還好一個早上這樣走走停停拍拍也消化了一些,管他的!反正中午不吃飯,就這樣給他吃撐吧!好運的是因為時間早根本沒遊客,所以我也沒有遇到要排隊這款事。

他們的豬扒包有三種麵包供選擇:硬包(法國式麵包)、軟包(一般麵包)還有菠蘿包,最後我們來個沒吃過的菠蘿豬扒包,配著只在香港喝過的維他奶.....嗯~讚的啦!

氹仔中葡學校前面的巴波沙總督前地有一座墨綠色的噴水池叫「和麗女神噴泉」,應該是澳門的第二座和麗女神噴泉,是由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於2005年贈予澳門居民。在四位標誌著簡樸、祥和、慈善及善良的女神眷顧下,可直接飲用的自來水從噴泉的頂部中央源源不絕地流下。

和麗女神噴泉,中間有一道細流的水

路氹歷史博物館

路氹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海島市政廳(現民政總署)大樓,是一座建於19世紀末新古典主義形式的建築。到訪真不是時候,因為正在維修所以沒得參觀也拍不到外觀的好照片。

天后宮

位於氹仔告利雅施利華街與巴波沙總督街交界的天后宮又稱天后廟,主要是供奉天后,約於乾隆50年(1785年)興建,道光18年(1838年)春天重建。廟內有三個殿室,左右兩殿室現已挪為它用,僅餘中央一殿。

再度晃回施督憲正街上,看見被九重葛包滿的「生記士多」,還記得前幾篇我講過的,「士多= store」,就是我們常見的雜貨店。

觀音堂

氹仔的觀音堂是一座小型廟宇,建於光緒28年(1902年),室中只供奉一尊觀音神像。雖然小小的一間廟,不過祂也是座被列入澳門文物的紀念物。

我站在施都憲正街上,左邊是雞毛圍,右邊是老虎巷。澳門的圍是小於巷,所以老虎巷強壓雞毛圍,路面也比雞毛圍大的多。

益隆炮竹廠

益隆炮竹廠

炮竹業曾是澳門三大手工業之一,與神香、火柴齊名,益隆炮竹廠就見證了整個光輝時代。據說澳葡政府時期就想將之改設為主題公園,直到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後,也有「氹仔舊區可考慮為主題公園」的想法,但到目前為止,益隆炮竹工廠的改建仍被擱置。在相關網路上也可以查出一些專家學者請求建議將益隆炮竹工廠與氹仔街市可作為氹仔舊城區的文物地標。

今年(2011)年民政總署舉辦了「踏遍街"史" 氹仔舊區玩‧樂‧遊」活動,我也拿到地圖了,但他們的導覽活動是每周六的下午15:00~17:00【1~3月主題:中式廟宇、4~6月主題:教堂和西式建築物、7~9月主題:街名背後的故事、10~12月主題:昔日氹仔行業】,但是以廣東話講解,算了。

醫靈廟

位於施督憲正街的醫靈廟又稱嘉善堂,建於1900年。廟內供奉醫靈大帝,即是古代醫術高明、藥學精湛的醫師和藥師的化身。廟內正堂懸掛「奉揚仁風」橫匾,是該廟創建時鏡湖醫院所贈。該廟由前後兩殿組成,中隔天井,後殿為神像和祭壇所在之處。廟大門是一道趟櫳門,在今天澳門經已少見。

澳門像這種有歷史的廟宇其實大數多規模不大,但都會有管理廟的廟婆來打理。進廟拍這些古蹟不要用閃光燈是基本禮貌,主要是怕強烈的光源會造成古文物的顏色會因而產生化學變化,畢竟有些顏料材質已不可考。另外拍廟一定要先跟主神打招呼,也就是要先拜過祂們告知神明自己的來意,這樣對神明也是一種尊敬(你家會不會隨意讓人拍啊?同樣道理)。

另外這樣的修繕管理可能都會靠這些廟婆廟公的管理,可以的話就投一些香油錢吧!像我參觀醫靈廟時就是沒投香油錢(怪的是我在其他廟也都沒投啊!?),結果旅伴不知道拍橫匾還是環香時被婆婆大聲斥喝,內容不知道是在講啥,好像講沒什麼樣的,嚇得我趕緊「唔該」地拉他走出廟。

這條路是風景巷,初見風景巷這個路牌就想見見到底有啥風景。一看,啥都沒,風景在上面吧!?我只看到旁邊是一堆曬著內衣褲的風景。

三婆廟

三婆廟原有的石室

施督憲正街緊接的是飛能便度街,三婆廟就在飛能便度街上(其實就同一條道路)。三婆廟建於清道光25年(1845年),初時衹為一天然石室,後由當地漁民商家集資,於咸豐9年(1859年)加建殿室,同治3年(1864)重修。廟內供奉三婆相傳是天后第三姊,是海上保護神,甚受漁民尊崇。

該廟建於一大岩石上,而整塊岩石又處於廟內,並在岩石上鑿一壁龕,作為祭台。廟的外部建築具有中國南方傳統建築特色:門前瓦簷下的字畫彩繪雕塑,雙扇對開棕漆大門,橫連五廂的磚壁瓦甕。

管理三婆廟的婆婆就很客氣問我們有沒有問過神明才拍?如果可以的話請添個香油錢,速度放慢我還是可以聽得懂約5成廣東話,醫靈廟的婆婆就又兇又快,同樣是「唔該晒」,對前者講得是笑咪咪,對後者卻是急得想逃

終於晃完了整個氹仔舊城區,也看完了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總共花了兩個半小時。突然發現這個可愛的圍牆,上面寫著「ON  TE DO AMO RE」後來查了一下意思是「重新愛你」(google翻什麼愛你就重新,啥鬼啊?)

路邊的投幣式郵筒開始工作了,寄封明信片給不久後在台灣拼命工作的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氹仔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