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館總共有18條坂道,在「2012黃金週@函館<回頭望是海、向上望是山的坂道>」的旅文中已把這些坂道一一唱名過(有興趣者請點連結),所以這篇除了補足前次未完成的坂道,也再次回味曾去過的坂道。

函館的坂道雖非每條皆面向無敵海景、背靠美麗山景,不過漫步在坂道上仍能讓人為四周風景而回味無窮,如果你也和Elli一樣同屬熱愛深度遊的話。2012年的日本黃金週,是Elli與函館坂道景色的第一次接觸,由於相處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當下還許下一定要再重遊此地、並且走遍18條坂道的「宏願」。

「宏願」?這詞會不會太浮誇?其實一點也不,當你親身在這些坂道一直不斷地上坡下坡就不難發現其實很累人。腳程算快又勇健的敝人在下,即使在一天半內也只走完15.9條坂道。所謂的「走完」是指坂的起迄點一趟,若再加上拍攝位於各條坂道上的知名景點,所花費的時間就得再拉長些;15.9條坂道怎麼算?位於寶來町、青柳町一帶的青柳坂、あさり坂沒去成,這是未完成「2」條;魚見坂只走到高龍寺,沒繼續登上最高處、魚見坂最後景點「外國人墓地」,這是只完成「0.9」條,個人在這方面是很計較。

之前走過的坂道,這次依然要溫故知新(其實是補償當年正值春天卻只見一排排禿樹的心酸),只是不詳解,想知道他們的故事,麻煩請連結到開頭講的那篇看看吧!

[  再次重返的坂道 ]

【大三坂,だいさんざか】

DSCN2295.JPG

日本國土交通省認定的「日本道路百選 (日本の道100選)」的大三坂,函館市公式観光情報站(觀光官方網站)除了推薦必看的教堂建築群以外,其秋天染滿深紅的紅葉亦有一番風情之美。二訪函館恰逢深秋季節,雖說濃濃秋意平添幾多愁,不過此行平添Elli的愁是未能追成的龍飛海底站,反倒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大三坂秋景抹去愁煞人的悲。

【八幡坂,はちまんざか】

DSCN2294.JPG

與函館山夜景並列為函館景色最佳賣點,同時也是被介紹最多的坂道非八幡坂莫屬,因為不管白天陽光照耀下的自然景色,或是夜幕低垂時的街燈景色,皆各有不同情調風味。

2012年踏上八幡坂之際,對我們而言那正是春末正要進入初夏的5月上旬初頭時,照理說樹木應已掛上新綠。然而北國的春天總是來得比我們所住的南國還要晚,再加上這幾年氣候變遷的影響,大自然時序錯亂,所以當時街上行道樹連新芽都稀疏得很。

這次的再度造訪已屆深秋,坂道兩側樹葉早已轉紅,甚至已凋落一地。深秋總帶給人濃濃的哀愁感?Elli可不這麼認為,如果沒有四季變換,就不會看到大自然有如此多重色彩,這樣才教人愁悵呢!

【基坂,もといざか】

DSCN2360.JPG

「基坂」的命名由來,係因為在明治時代它是測量里程數的起始基點。因為多數函館熱門景點如舊英國領事館、舊函館區公會堂、元町公園等都在這條坂道上,所以初來乍到之時,若欲先暢遊前面點名的這些景點,必會在基坂上留下足跡。上圖基坂通的面前靠海的建築物是日本海上防衛隊函館基地隊,昔日明治天皇曾在這裡登上函館陸地,所以基坂中間的分閣島上便因此立有「明治天皇御上陸記念碑」,也是函館歷史地點之一。

DSCN2361.JPG

北國的秋天總是來得早,所以綠葉早已就轉成一片紅,進而散落於地形成一塊塊「橘毯」(老實說,個人覺得橘、黃還比較貼切)。堆積在人行走道側的雖是枯葉,但仍能為經年總是冰冷色調的水泥地平添些許暖色調,以致於即使在濃濃秋意裡一個人散步在充滿浪漫氛圍的函館街頭,卻一點兒也不覺得淒涼,反而更添浪漫。

【日和坂,ひよりざか】

DSCN2356.JPG

上圖是日和坂,而這一段恰巧正進行道路施工,所以無法從這裡經過,靠海的那一端是舊棧橋,站在舊棧橋的最前端,便能瞭望潦闊的函館海港。2012年拍攝日和坂的地點,正是上圖施工段下的橫向街道處。

DSCN2140.JPG

上圖也是日和坂,從市電末廣町站旁的道路拍攝。面前的山正是函館山,山頂上的建築物是登山纜車的山頂駅。 

DSCN2290.JPG

這裡已是日和坂的頂端處-船魂神社,有關船魂神社的故事,麻煩請看前一篇旅文吧!這篇不再重覆敘述。

【二十間坂,にじゅうけんざか】

DSCN2317.JPG

看過Elli第一次有關函館坂道旅文的朋友,或本身對函館人文就充滿興趣的朋友,就會知道「二十間坂」坂名的典故。間,是長度單位,「一間」相當於1.81m,由於函館地形的關係,因此以前常發生火災。為避免再度發生憾事因此設置防火帶,也才會規劃出這條函館坂道中最寬的一條。

函館市公式観光情報站推薦二十間坂的景色是冬季的點燈夜景,Elli雖第一次體驗日本冬季美就是在北海道,但當時跟的旅遊團並未將函館列入行程,所以未曾體驗。或許有朝一日選在冬天再訪函館,不過只擔心怕冷的自己不知能否承受得住北國的酷寒。

DSCN2319.JPG

上圖左是與二十間坂相鄰的日本最古老鋼筋混凝土造寺院「東本院寺函館分院」,臨二十間坂的入口應該算是寺院的側門,正門位於與二十間坂交口的一處巷道內。二十間坂的人行專用步道比基坂還要寬上許多,不過由於這裡的知名景點不多,相對地走到這裡的觀光客(包括日本在地觀光客在內)也不多。

【護国神社坂,ごこくじんじゃざか】

DSCN2338.JPG

護國神社坂是一條寬廣且能看到完整函館山的坂道,這是函館市公式觀光情報站為它寫下的第一句介紹語。在看到官方網站介紹之前,Elli對它的認知是「護國神社的參道」,因為沿著護國神社坂走往上坡,底端就是護國神社。較具規模的神社前面總是有一條寬廣的參道,這是在日本旅行時參訪過一些神社時的發現,不過未曾深究,所以個人不敢肯定一定如此。

上圖往海港的方向望去,江戶時代便讓函館轉變成繁榮都市的名人高田屋嘉兵衛,其記念銅像就佇立在那裡。護國神社坂上的護國神社對國人來說並不是知名景點,但跟Elli一樣是貓頭鷹控的人可千萬別錯過這一處,因為神社裡的象徵就是貓頭鷹,主要守護愛情善緣,想買貓頭鷹愛情御守來守護愛情的朋友,來函館時可千萬別錯過這裡哦!

[  第二次重遊函館,初相識的坂道 ]

【魚見坂,うおみざか】

DSCN2204

  魚見坂是函館所有坂道中最西邊的一條坂道,搭乘函館市電在「函館どつく前」下車後即是。幕末時期的箱館戰爭中,奮戰新政府軍的新選組最末死守的地區就位於魚見坂,所以魚見坂上的部分景點多少有帶著與箱館戰爭相關的悲壯情懷,例如高龍寺(以有著東北以北最大山門著稱)、以及上圖右方的新選組最後の地等。

DSCN2276.JPG

DSCN2205.JPG

之所以命名為「魚見」,是因為這是一處方便觀察魚群回游狀況的地點,天氣狀況佳的話,還能清楚看見緊臨的湛藍函館灣跟遠方的駒岳。上上圖是望向函館港,上圖則是背向函館港往山坡的方向。另外,一直到昭和40年(1965年),魚見坂其實是被稱作「台町坂  (台町の坂)」。江戶時代末期,在現今「函館どつく」基地內建造弁天台場的時候,建造台場時被挖掘的土堆積後形成了一座「台」,因此當時才有「台町坂」的名稱。

函館市公式觀光情報站推薦了魚見坂的觀光景點有離市電「函館どつく前」不遠的巖島神社(因為是坂的起點)、高龍寺、外國人墓地,如果逛完後回程途中覺得又熱又渴,則可以在魚見坂往外國人墓地間的角地商店買飲料或冰淇淋。個人是到高龍寺就此打住往回走,確實有點兒可惜,看了官方網站才知道晴朗天時,從外國人墓地看到的海景及駒岳是多麼賞心悅目,唉!白白浪費了那一個晴朗白天啊!

題外話,這次的函館旅文一直提到「函館どつく」卻沒有翻成中文,如果以中文解釋,這到底是什麼地方?怎麼以中文翻譯函館市電終點「函館どつく前」站名?學過日文的人都知道「つ」這個字如果小寫成「っ」的話則便成促音,不過「函館どつく」中的「つ」確實是一般的大寫沒錯,但在這裡卻是促音,所以正確的市電站名唸法是「hakodate-dokku-mae 」而非「hakodate-dotsuku-mae」。「どつく」其實是「ドック(dock)」,船塢的意思,所以函館造船公司就在魚見坂靠函館灣地區,市電便以「函館造船廠前 (函館どつく前,hokodate-dokku-mae)」為站名。

【船見坂,ふなみざか】

DSCN2271.JPG

明治6年(1873年),在產生「船見町」這個町名的契機下,便連帶將坂道一樣命名為「船見」,所以「船見坂」初開拓時,就以「船見」作為坂道名。現在所看到的船見坂是只有從西部環狀線、也就是函館市電所走的道路開始,到現在的函館市立西中學校就已是坂道底了。雖然目前的狀況是如此,不過依官方網站介紹它原本是一條直接通往稱名寺的坂道(稱名寺就在中學後面),因此也曾經被叫作「稱名寺坂 (称名寺の坂)」。

另外在更久以前,由於船見坂是條非常陡峭的坡道,因此也曾被稱過「地獄坂」。光在函館的坂道上上下下不停趕路,而且完全沒有讓自己有喘氣的時間,所以這些坂道對Elli來說都算「地獄坂」,根本沒有一條坂道不陡峭。事後回想,其實自己還蠻享受這些風景,所以要Elli為這些坂道寫下感想,那應該是「猶如天堂般的地獄」-猶如天堂般的風景,走在陡斜的坡度卻讓自己的雙腿慘遭地獄般揉躪。(沒辦法,誰教自己愛自虐。)

DSCN2201.JPG

現在所看到的船見坂是明治12年(1879年)的函館大火之後為防止再度發生火災所重新規劃,原本只有上半段是坡到,而且從下往上是完全筆直的一條,變成目前的長度則是在完成函館市立西中學校的戰後的事情了。船見坂在數條函館坂道當中,算是屈指可數的純樸地帶,與其他坂道所呈現的風景截然不同。

船見坂上有一棟塗滿粉紅色外牆的西洋式建築「大正湯」,是目前尚在營業的錢湯;在大正湯的對面就是明治時期建造的倉庫改造而成的餐廳「蕎麥藏」,喜歡邊欣賞日式藏建築邊吃飯,這裡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好地方。

說到這裡,Elli可說在這邊鬧了個大烏龍。原本因無意間拍到蕎麦蔵這間餐廳而雀興不已,根本沒發現大正湯就在它的對面,事後發現自己遺漏了大正湯,所以又登上船見坂一次,差點沒把腳給痠到癱。回台灣後整理資料才發現這兩間根本就只相隔一條馬路,當下的自己肯定走暈了。

【千歳坂,ちとせざか】

DSCN2240.JPG

千歲坂是明治12年函館大火後才設置的坂道。過去曾經因坂道東側的一座神社「神明社 (現在的山上大神宮)」,而這段坂道是通往神明社的短坂道,因神社的神樂殿所以將坂道命名為「神樂坂」;另又因神社基地內松林鬱鬱蒼蒼,所以也曾被稱作「松蔭坂」,最後因為松樹象徵著長生不老,因此在明治10年(1877年)以後才正式定名為「千歲坂」。

DSCN2203.JPG

上圖是千歲坂往山的方向望去,最底端的是與稱名寺、實行寺併排的東本願寺船見支院。千歲坂裡的景點只有東本願寺船見支院及離寺院不遠的鯨族供養塔,對國人而言都是陌生的地點。寺院內葬有許多函館名人,日本歷史、文學的狂熱愛好者可以前來祈福、參拜。

【幸坂,さいわいざか】

DSCN2250.JPG

明治8年(1875年),由於坂道直通到稱為「幸町」的填海港灣一帶,便將坂名命名為「幸坂」。幸坂在前一段算是平緩的坡道,從臨東本願寺船見支院等寺院群的道路與幸坂交點為起點往山上的方向走,這段才是超陡峭的好漢坡(私心覺得船見坂一點都不地獄)。

上圖是在正要開始爬好漢坡的地點往海港方向拍攝,確實是個超級無敵海景,但站在制高點-山上大神宮上往海灣望去,那景色才教人心曠神怡。為了個人無聊的「制霸計畫」,所以沿途可說是靠意志力撐下去,特別是幸坂中被Elli稱為「好漢坡」這一段。

DSCN2195.JPG

上圖是從平緩段往山上方向拍攝,從圖片看後面突然上坡的一段或許不覺如何,但實際上走起來真的超想飆淚,特別是在自虐了一個上午完全未停歇的狀況下。幸坂的景點只有未開放入內的舊俄羅斯領事館跟山上大神宮2處,舊俄羅斯領事館只能在外面看外觀不能入內,山上大神宮還得再爬上一大段階梯,若非自己莫名其妙的堅持,否則還真不會走到那麼高的地方。

【姿見坂,すがたみざか】

DSCN2263.JPG

姿見坂這一帶曾經是函館的「遊廓 (ゆうかく)」,所謂的遊是指日本昔日由官方認可的風化區,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妓女在這裡走來走去的姿態,便稱這條坂道為「姿見坂」。昔日姿見坂頂是一處設有大門的風化場所,現在的彌生町(以前曾叫旅龍町、天神町,今彌生小學一帶)在當時稱為「山上町 (山の上町)」,在明治4年的大火之前,一直都是很繁榮的風化區。

DSCN2191.JPG

江戶時代,美國提督培里曾在姿見坂下方處的一個場所會見當時函館的有力商人山田屋,當時與培里一同來函館的隨行員海涅將這個會見情形描繪下來,也因此才知道當時的有力商家其階級並不低於武士階級。據說當時海涅所畫的函館街道,依據所看到的函館山模樣,所以判斷畫作裡的街道應該是姿見坂的風景。

現今的姿見坂並沒有聞名的景點,只有一家與大正湯一樣歷史悠久的錢湯「大黑湯」是姿見坂上唯一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公共澡堂,可惜已於2010年停業。在尋找大黑湯時,只能從緊閉的玻璃門往內窺探尚掛著「大黑湯」字樣的布簾,來確認自己所找的歷史建築物正確無誤。

DSCN2193.JPG

函館的坂道都會有像上圖一樣的標示柱(案內柱)告知民眾目前所在的坂道及其典故,有的標示柱上設有一隻小鳥(如上圖),千歲坂,姿見坂、常盤坂、東坂、基坂、日和坂、南部坂及護國神社坂等都設有一模一樣的小鳥,原來函館元町一帶坂道標示柱上所設置的鳥是函館市鳥「赤腹山雀 (ヤマガラ)」。Elli在這次的坂道制霸雖還差2條坂道,不過也無意中「尋獲」隱身於案內柱上的赤腹山雀8隻,如果有人有興趣挑戰「尋找函館坂道的赤腹山雀」的話,可得要耐心走完函館的18條坂道才行。

【常盤坂,ときわざか】

DSCN2281.JPG

江戶時代後期,有位名叫大石忠次郎的商人就是將他的宅邸建造在常盤坂上,因為宅邸附近種植著著名的巨木「義經棲息之松」,而且這些松樹又是終年常綠松(「常盤 <ときわ>」亦指冬季時也維持不變的常綠樹),因此這條坂道便稱為「常盤坂」。

常盤坂在以前也被稱為「芝居町坂 (芝居の坂)」及「回首坂 (見返り坂)」。昔日這條坂滿是附近居民的娛樂場地,特別是「芝居 (しばい)」,也就是戲劇、看戲的意思。大石忠次郎就是在這裡經營劇場,所以常盤坂在當時被稱作「芝居町坂 」;另外,坂道的半山腰處以前有個風化場所(遊廓),妓女們送走客人時都會頻頻回首,因此當時便將這些遊女送客的姿態作為坂道名稱「回首坂」。

DSCN2189.JPG

現在的常盤坂已不再像昔日那般熱鬧,取而代之的是民家併建寧靜的住宅區。沿著常盤坂往海港的方向,通過市電道後的第一條道路左轉是函館歷史建築物「舊太刀川家住宅.店舖」(現在已是「タチカワカフェー <太刀川咖啡館>」,再續往前行(往姿見坂方向)則是另外兩幢歷史建築物「大幸機動興業所社屋」及「今井家所有住宅」,皆是喜愛歷史建築者不可錯過的景點。

常盤坂兩側種植名叫「七竈 (ナナカマド)」屬薔薇科的落葉高木, 它的果實猶如山歸來一樣一串小紅果實。這些像山歸來、鐵冬青、硃砂根等都是會結小紅果實的植物,如果植物沒有標示名稱,老實說Elli根本不知道怎麼分辨,就算是有圖片對照,錯誤的機率也頗高。

秋天一到,葉子轉紅,站在常盤坂往函館港的方向望去便是兩排紅通通的七竈相輝映,彷彿利用邊框裝飾著畫作一般。然而這景象似乎也在告訴後代人們,這裡曾經像坂道兩側的紅葉那般火紅熱鬧,而且璀燦無比。

【弥生坂,やよいざか】

DSCN2285.JPG

函館市電大町站下車後,往山坡的方向望去長長地往山上延伸而去,這就是「彌生坂 (弥生坂)」。彌生坂總長約720m,是函館山麓最長的坂道。日文「弥生」係指陰曆三月,正逢春天萬物生生不息、長長久久,而這條坂道又是函館坂道中最長的一條,因此命名為「彌生坂」。

彌生坂在很久以前是由2段坂道所組成,其中一段是因為其位於現在彌生小學的西側、鄰接當時的稱名寺所在地,所以又稱「稱名寺坂」、「西坂 (西の坂)」,亦稱「寺町坂 (寺町の坂)」;另一段則是因為在明治4年(1871年)以前坂上有個風化區,為了嘲弄那些從遊廓玩完準備回家的男人,因此將這段坂道稱為「改心坂」。所以明治4年以前的彌生坂,等於「稱名寺坂」加「改心坂」。

另外,再更上面的一段坂道係因為通往構成函館山各山頂的通道之故,因此又稱為「藥師坂」或「七面坂」。之後發生明治12年函館大火,才重新整頓成現在一條筆直的坂道,為祈求地區繁榮發展,因此引用有春天意義的「彌生」作為正式坂名。

DSCN2174.JPG

依照函館觀光官方網站建議,從市電車到為起始點登上彌生坂約1/3長的位置後回頭望,絕佳的海景便展現在眼前,這是屬於彌生坂的海景(如上上圖)。順著彌生坂往海港方向,前方有著尖塔屋頂的土黃、白相間的建築物即是舊函館西警察署廳舍再活用的函館市臨海研究所。再往上約2/3的位置,坂道開始便窄,再往上還有與函館戰爭有關的地方,因為還有其他窮極無聊的「任務」在身,所以彌生坂只走到彌生小學再往上一點點,而且還是從別的坂道走過來的。

【東坂,あずまざか】

DSCN2152.JPG

明治12年(1897年)函館大火之前,彌生小學東半部是淨玄寺,也就是現在的「東本願寺別院」。在寺院底下有兩條坂道,西側的坂道名為「淨玄寺坂」,東側的坂道則為「東之坂 (東の坂)」,亦稱「白鳥坂」,而舊時兩條坂道之上還有一條通往愛宕神社的「愛宕坂」。發生大火之後,則僅殘留下了一條坂道,所以現在的「東坂」就是沿用舊「東の坂」之名。

從市電道往走上東坂,坂的左手邊第一棟歷史建築物是北海道內最古老的相館「小林寫真館」,當年知名文人石川啄木便曾經造訪過;再往上幾步便是另一個歷史建築物「中華會館」,不過這兩棟歷史建築皆只能欣賞建築外觀,內部不能進入。

DSCN2153.JPG

上圖一樣是函館市鳥赤腹山雀,在函館像這樣近拍特寫赤腹山雀只在姿見坂及東坂,其他則是拍下坂道不經意將立柱入鏡,回台灣後檢視圖片後才發現。

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東坂是所有坂道中,可以將函館港景盡收眼底的唯一一條坂道,不過因為東坂非常陡峭,最大斜度約14.36度,所以還有個形容詞「心臓破り (しんぞうやぶり)」來形容這條坂道是多麼地陡峭,而且陡峭到往上爬心藏都會跳到「破」。不過聽說爬上頂端看到的海景可是真正的無敵,因為確實一覽無遺,官方網站放的圖片是函館港夜景,看過之後自己確實也心癢想登高觀看。

不過想到走這一段會讓人「心藏破」那還是放棄好,反正自己已經走過幸坂那一段。利用google map實景探勘一下,那個海景真的比在山上大神宮所拍到的還要壯觀,難怪官方網站會說雖然要走那麼一段陡到讓人心藏破掉的坂道,但看過風景之後便會覺得一切辛勞都值得。嗯……等下次機會吧!

【チャチャ登り,チャチャのぼり】

DSCN2297.JPG

所謂的「チャチャ (cha cha)」是形容老伯伯動作的用詞,沖繩也有類似的方言-「チャッチャーぐぁ (cha_cha-gua)」,而沖繩方言的「チャッチャー」是指人很好的老先生,給人的印象是:走路搖搖晃晃、總是滿口玩笑話的有趣老人。「チャチャ登り」上的坂道介紹立柱上卻寫著「チャチャ」是來自北海道原住民族愛奴族的族語,只是一樣都是形容老人的動作,只是北海道愛奴族形容老人家在登上斜度陡的坂道前,總會先彎著腰,再一步一步慢慢登上去。這種老人家爬坡的樣子,愛奴族語就稱之為「チャチャ」。

那麼「チャチャ登り」到底怎麼用中文來稱較適合呢?不管日本很南的沖繩,亦或是很北的北海道,「チャチャ」都是指老爺爺,所以前面的旅文就已不負責任翻譯為「老爺爺坡道」啦!

DSCN2300.JPG

DSCN2303.JPG

DSCN2353.JPG

以上三張圖片都是在チャチャ登り拍的景象,雖然是如此小小一段,前無無敵海景、後無豪華山景,但是在Elli的心中卻認為「函館最佳浪漫坂道」非它莫屬,誰說老爺爺不能浪漫?這條坂道顯少人走,即使要往元町配水場(日本人設計的第一座配水場)也多從二十間坂走去,所以情侶兩走在這條坂道情話綿綿,完全不易被陌生人打擾,加上秋葉飄落在石板拼接的地坪上,看了也愜意。但前提是肺活量要夠,光爬坡就夠喘了哪還能情話綿綿。(喂~沒禮貌)

登上チャチャ登り後,映入眼簾的景象是函館的宗教建築群,由下而上為函館基督教正教會(函館ハリスト正教会)函館聖約翰教堂(函館聖ヨハネ教会),最上方則是日蓮宗妙福寺。

由於自己非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教徒,所以完全不瞭解天主教及基督教各教派所闡述的教義,然而不同教派的教會在同一區內比鄰而建,應該可用「此景只有函館有」來形容吧!即使在Elli成長的台北市也沒見過這樣的景象。對非教徒的我們而言,特別是多信仰佛教的東方人,這只是個美不勝收的景點,因為我們分辨不出差異性。但歐美國家應該會覺得很不可思議,而且是難能可貴的歷史紀錄吧?畢竟是從西方國家傳來的宗教。

【南部坂,なんぶざか】

DSCN1927.JPG

南部坂,是本篇也是本趟旅行要介紹的最後一條坂道。約從明治時期前半段到昭和初期這段期間,函館第一繁華的地段首推十字街,當時的十字街上總能見到許多商業建築,其中現今的函館地區交流活動中心(地域交流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便是當時的百貨公司,因此可想而見當時的十字街有多麼繁榮,雖然今非昔比。

南部坂的由來係因為江戶時代幕府直接管轄蝦夷地時,在這裡設置了「南部藩」陣屋,舊跡地就在函館纜車山麓站(函館ロープウェイ山麓駅)附近,而且還有立一座碑,先前有介紹過所以不再贅述。另外因為函館地區交流活動中心的前身是丸井今井百貨公司函館分店,因此在民間還曾暱稱為「丸井之坂 (丸井の坂)」。

DSCN2335.JPG

搭市電在十字街站下車後,便能看見顯眼的函館地區交流活動中心建築物,往那個方向走去就是南部坂了。從市電道直接轉入南部坂,因為一開始的坡度還算平選,所以當過了第一個紅綠燈後立馬變了另一個風景-再來一段好漢坡。若想到函館山看百萬夜景的話,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南部坂直接上坡到函館纜車山麓站(函館ロープウェイ山麓駅),如果是從函館車站方向過來的話。

這一路當然累,如同想看潦闊的函館港景就得先登上彌生坂的最高點一樣,不經一番走癱腿,哪得美景映眼簾不是嗎?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點小後悔。(個人確實是會為了一個風景自虐的人)

由於從函館纜車山麓站到南部坂第一個紅綠燈之間的坡道很陡,如果是自己非跟團上函館山觀賞百萬夜景,回程時切記千萬要注意腳步,不要因為下坡而衝得太快,而且那一帶的晚間燈光昏暗沒什麼路燈(因為多是住宅區),所以安全第一。

arrow
arrow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