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一篇旅文相隔有頗長時間,期間發現寢台列車Twilight Express即將於2015年2、3月停駛,於是又「奔回」日本為期9天的「年度省親」。行前規劃及JR訂票等前置作業一定要做足(寢台列車的票就難訂得要命),不小心就把2013年秋末的函館行後續給耽擱了,真是不好意思。言歸正傳,繼續未完的旅文吧!

DSCN2141.JPG

DSCN2373.JPG

搭函館市電往終點站「函館どつく前」方向前行,如選擇在末広町駅(終點站前2站)下車,便能發現附近的古蹟景點為數不少:相馬株式会社、北方民族資料館、北海道第一歩の地碑、鄉土資料館(旧金森洋物店)、旧イギリス領事館(舊英國領事館)、中華会館、旧函館区公会堂等。上述部分景點已在前一篇提過,而舊英國領事館及舊函館區公會堂則是更早的旅文「元町.港灣.函館山」寫過(有興趣的人可連結過去看看),只不過以前與現在的寫作方式及風格有點不同,雖趁部落格從奇摩搬到這裡後已「小負責」修改到與現在相差不太遠,但在描述上似仍嫌「缺少誠懇」了點,還請各位看倌多多包涵。

上圖是建於大正2年(1913年)的「相馬株式会社」,目前仍在使用中。文久3年(1863年),相馬哲平先生原係在北海道箱館(函館的舊稱)弁天町一帶從事穀商經營,直到明治30年代(1897~1906年間)函館的經濟及行政中心轉移至大町地區,才隨著搬遷到現址。明治40年(1907年)函館大火,相馬家經營的商店因此被燒毀,災後,相馬家先以臨時店面維持事業運轉,再於大正2年開始興建有著綠色外觀的「相馬株式会社」,建築工程於大正5年(1916年)竣工。這棟以石材為基礎的木造2層建築物,屋頂採用鐵板式斜屋頂,屋頂另設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老虎窗,西洋式屋頂是當年函館商家建築的專有特色。

DSCN2156.JPG

上圖為開業於明治35年(1902年)的「旧小林写真館 (舊小林照相館)」,是北海道內現存經營攝影事業建築物中最古老的一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小林寫真館係由神戶籍攝影師小林健蔵先生創建,現在的建築物同樣是函館大火後於明治40年(1907年)重建。重建後的小林寫真館傳承至第二代小林信男先生,不過該相館在昭和37年(1962年)時歇業。

放置相館外邊的告示牌記載,建築內部以及當年曾使用的攝影器材,至今仍保存得相當良好。還有當年入港的外國人、知名文學家石川啄木皆曾到過小林寫真館拍照。官網有貼出當年的照片及建築內部、昔日攝影器材等,可惜小林寫真館未對外開放,所以無法入內參觀。

小林寫真館於平成元年(1989年)由函館市政府指定為「歴史的景観形成指定建築物」,後來經由函館市「都市再生整備事業」計畫將小林寫真館納入再生事業的一環,於是已吹熄燈號長達50年之久的小林寫真館再度重出江湖。新館主為谷杉アキラ(中譯應該是谷杉明吧?),由於舊小林寫真館目前已是一家名為「寫樂館」攝影公司的第二攝影棚,所以想在這裡拍紀念照得事先預約(採完全預約制,由攝影公司工作人員拍攝),而小林寫真館也只會在預約時間開館,拍攝所收取的費用則全數用在維護這棟歷史建築。

DSCN2160.JPG

函館中華会館是函館現存的清末時期建築物,是當年中國人集會的場所。原建於明治39年12月8日(清光緒32年,1906年)的中華會館係屬西洋式建築,因次年的函館大火致使建築物全毀,當時的理事長張尊三先生便主張以關帝廟形式重建,所以才有目前這種中國式磚造建築物。

由於當年在函館經商的中國商人皆信奉關聖帝君(關聖帝君是武財神),所以明治函館大火後的重建,便以中國關帝廟的樣式在此地建造新的中華會館,因此建築物形式才被日方稱為「關帝廟式」。據官方網站介紹,中華會館建築物的設計師匠、雕刻工、漆作工等皆來自中國,重建時所需的木材、裝飾品等也都從中國運來。現在中華會館僅能在外拍照不開放入內參觀,所以圖片也僅此一張。

DSCN2162.JPG

上圖右側鄰接道陸的那塊空地也是處古蹟-「旧アメリカ領事館跡 (アメリカりょうじかんあと,舊美國領事館蹟)」,如果草坪上沒有立著說明牌,肯定沒人知道這塊綠地曾有過什麼故事。

安政元年(1854年)時,因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美日和親條約」(由於簽訂地點在神奈川,所以又稱「神奈川條約」),該條約同意美國在伊豆下田及函館兩港停泊船隻及登陸購物等,故於次年在函館對美開設港口。安政4年(1857年)春,美國貿易事務官萊絲(Elisha E. Rice)乘著捕鯨船抵達函館, 之後在函館設立貿易事務局,接著便成為居留函館的第一位美籍人士,進而擔任美國駐日的第一位領事官。

當年美國的貿易事務局範圍大約是淨玄寺到函館彌生小學(上圖建築物)一帶,明治9年(1876年),美國領事館曾一度關閉,再開設便先後遷移至元町的函館東正教會(ハリストス正教会)北側及現在的船見町,最後所有的領事事務改在當地美籍傳教士或商人們的自宅裡處理,直到大正7年(1918年)11月15日美國領事館關閉,才正式從函館除役。由於上圖一帶是美國領事館的起始點,所以才在這邊設置舊蹟告示牌,對當地人及旅人們訴說著往日情懷。

DSCN2164.JPG

上圖是創建於明治15年(1882年)的函館市立彌生小學(函館市立弥生小学校,はこだてしりつやよいしょうがっこう)。彌生小學曾於昭和9年(1934年)遭受祝融之災,後來便採用防火性能高的鋼筋混凝土材料重建,於昭和13年(1938年)竣工,是函館幾經遭受火噬後重建建築物群中規模最大者。昭和13年重建完成後的校舍,也於2010年因建物老化再度進行部分拆除重建,2012年重建時,校舍外牆亦利用從舊校舍建築體拆解下的一部份作為新校舍的外牆,上圖右側圓弧外牆面(開窗部),就是舊校舍被保存下來的部分。

建築基地的其中一側正好面臨函館特有的坡地地形,故最初於建築規劃時,便配合基地周邊情況設計。這個配合建築基地環境而設計的建築物,再加上緊鄰街道的坡地景色,於重建時依然維持舊日模樣未予異動,因此才被指定為「市景観形成指定建築物」。由於重建時承襲著當年的設計意象,再加上將舊校舍外牆融入新建築體裡,所以函館市立彌生小學的校舍亦呈現著濃厚的「傳承」意義。因為是學校,所以禁止入內參觀,請旅人們務必遵守規定,勿做失格的旅人。 

DSCN2166.JPG

DSCN2167.JPG

明治維新後,日本新政府感受到警察制度確有其必要性,遂於明治4年(1871年)制定「邏卒 (らそつ,巡查的舊稱)」制度,並於隔年在上圖這個地標處設置了「邏卒本營」,成為北海道的第一個警察機關;後來在明治10年(1877年)將「邏卒本營」改為「函館警察署」,於是這裡便成為「北海道警察発祥の地」。

而一旁的「旧寺町界隈」呢?由於江戶時期至明治初期,這一帶是屬於淨玄寺(現為東本願寺函館別院)的範圍,與稱名寺、實行寺併排而建,當年前來參拜的信徒眾多非常熱鬧,所以這一區被稱為「寺町」(白話一點就是:這一區塊都是廟)。函館對外開設港口之後,有一段時間美國、英國、俄羅斯都曾假淨玄寺作暫時居住場所。另外,明治5年(1872年)邏卒本營也在此設置,明治9年(1876年)天皇巡視函館亦以淨玄寺為臨時住所,由此可見當時的淨玄寺有其相當地位。明治12年(1879年)寺町地區發生大火,致使寺院全付之一炬,後來這些寺院都另覓新處重建。目前東本願寺函館別院、稱名寺及實行寺全都在船見町19,也是一樣並排而建,函館市電「函館どつく前」下車後沿著寺町通往上走,第6個街道右轉幾步即可看見。

火災後,原淨玄寺與稱名寺的基地就改為興建函館市立彌生小學,當年石川啄木曾在這座小學當代課老師,日本知名文藝評論家龜井勝一郎也曾就讀過這座小學,所以當走到彌生小學一帶時,不但可以遙想當年眾多信徒的參拜光景,也能敞洋在往日的人文氣息裡。

DSCN2171.JPG

DSCN2172.JPG

函館有幾棟過去曾是「蔵 (くら)」,也就是「倉庫建築」,被賦予新生命後而各自閃耀著令人驚喜的光輝:上上篇「函館的故事 & 隱藏的幸福」介紹的「箱館高田屋嘉兵衛資料館」是昔日的昆布倉庫;上一篇函館介紹的「旧本久商店倉庫」是昔日的酒店倉庫,現在則成為一家餐廳;而最最有名的倉庫肯定是大家熟知的「金森紅磚倉庫群」,現已成為許多餐廳及賣場的聚集地。誰說舊地重遊是件很無聊的事?這趟再遊函館就發現了不少遺漏的故事,特別是「倉庫」。

上圖及上上圖是函館元町旅館(函館元町ホテル)別館的蔵宿(註)「屯所の庵」原是經營海運業的桂久蔵邸的附屬倉庫,建造於明治42年(1909年),當年與桂久藏邸本館邸一起被稱作「桂御殿」。這棟「屯所の庵」經過再利用後,目前化身為函館元町ホテル的客房之一,一樓是和室房,二樓則是洋式房,可供4人居住,據說這間倉庫房頗受觀光客好評,下次有機會到重遊函館時應該投宿這家旅館體驗看看,不過還得要找齊另外3名有興趣,而且還受得了Elli的操軍式旅行。

註:蔵宿(くらやど),在江戶時代,運送貢米的仲介商係利用船隻往返大阪江戶兩地,運貨期間所居住的旅館就稱為「藏宿」,而「蔵宿 (くらやど)」是大阪對這些旅館的稱呼。-by 大辞泉

DSCN2168.JPG

這是站在弥生坂(やよいさか,彌生坂)往海港的方向望去,前方土黃色間灰白的建築物也是古蹟之一。

DSCN2178.JPG

就是這一棟-「函館市臨海研究所」。函館市臨海研究所的前身為函館西警察署廳舍(旧函館西警察署庁舎,きゅうはこだてにしけいさつしょちょうしゃ),大正15年(1926年)時,原運上所跡地(函館市臨海研究所的這塊基地)建置了水上警察署,之後為函館西警察署所用,直到昭和59年(1984年)為止。

2007年重建後便成為海洋相關的研究機構,重建時亦保留了原警察署建築外牆的設計形式,所以現在所看到的建築外貌與初代建築差不多。外牆面的直線設計,當暮色降臨打上燈光後,一幕光影交織的影象呈現眼前,正是它精彩。

DSCN2183.JPG

這座綠意盎然的小島名為「緑の島 (綠之島)」,就位於新島襄海外渡航碑的對面,一旁的港口停了多艘小船艇。綠之島是一座面積約8公頃多的人工島,其係利用函館港整備工程時所產生的泥沙堆積而成,並以「新島橋」與本島相連接。為慶祝青函隧道開通記念,函館於1988年辦理青函隧道開通記念博覽會時,便將這座人工島充當停車場。

連結本島與綠之島的新島橋是一部由竹內結子主演的電影「星に願いを (個人譯:向星星許願)」拍攝場景之一,夜景的街燈是其賣點,因為自己是一個人旅行,所以,跳過。

DSCN2184.JPG

這艘是前一篇介紹過的箱館丸,前一篇拍的是黃昏時的箱館丸,回國日前一天,也就是函館最後衝刺日,經過時特地再補拍一張白天模樣。白天的箱館丸像是威嚴的爸爸,而夕陽西下的函館丸卻像是慈祥的爺爺,這是個人感覺。

DSCN2186.JPG

「函館まちあるきマップ (函館街道散步地圖)」中的其中一條路線-閃爍輝煌的燈火海邊編,其中一個景點是上圖的「太刀川家住宅店舖」,散步地圖內的圖片,打燈部分僅有右邊那棟白色建築,至於左邊墨綠色的木造建築到底是跟太刀川住宅店舖有關係呢,又或僅是相鄰的兩棟獨立個體,連函館觀光官方網站介紹圖片的取景也是以兩棟併在一起為主角,介紹文字僅以「建於明治34年(1901)的關西風商家,是流傳至今明治時期商家建築的寶貴建築物」描述。有關係?沒關係?地圖裡的文字敘述多著墨於白色建築部分,理所當然把白色建築物視為真正主角。

這裡平行於道道457號線(函館市電走的那條道路),函館市電大町站下車後,轉進往海港方向的道路後再轉入平行於道道457號線道路即是。還好有散步地圖的指引,否則應該又會錯過這個列為國家級的重要文化財。函館西部地區有許多歷史建築再利用的案例,每當經過時雖覺得眼前的建築物應有「歷史價值」,但有時被誤認為「仿古」而錯失者也不在少數,前篇介紹的SEC株式會社辦公大樓就是一例。再加上太刀川家住宅店舖的右邊、上頭寫著「重要文化財 太刀川家住宅店舖」的木條位置不顯眼真的很容易被忽略。還好功課做足,否則這趟函館行不知又會錯過多少精彩的歷史建築。在函館的這幾天裡,總有不少事物教人驚喜連連!

屋簷下「┐」加底下「タ」字符號,便知這棟建築昔日肯定是棟商家建築。「太刀川家住宅店舖」為國指定文化財,商號中的「タ」即是太刀川的「太」字首發音(太刀川讀法為「たちかわ,tachikawa」)。明治34年(1901年)在這裡經營米穀買賣兼船運業的第一代老闆太刀川善吉先生興建了這棟土蔵式磚造外牆塗布灰漿的2層防火建築,目前作為咖啡廳使用。前一天傍晚約4點半經過時看到微微昏黃桌燈閃耀,外牆也點上了燈,乍看下以為是高檔餐廳。上圖是隔日早上8點多經過時再補拍的,有機會三訪函館時再去品味米商店的咖啡香。

DSCN2188.JPG

散步地圖裡的圖片正是以這個角度拍攝,與太刀川住宅店舖一樣的疑惑再度發生:水藍色建築跟純木造建築,有關係?沒關係?打燈的建築是兩棟都有,所以到底,有關係?沒關係?

其實這是兩棟各自獨立的建築物,左邊水藍色、正門上方掛著「佐藤商会」招牌的建築物正是「大幸機動興業所社屋」,右邊純木造式建築則是「今井家所有住宅」,兩者皆是函館市景觀形成指定建築物。

「大幸機動興業所社屋」的前身係為開設於明治40年(1907年)處理俄羅斯鮭魚及鱒魚的漁業公司「堤商会事務所」,其建造時間約為大正時期。建築物為3層西式木構造,3樓的陽台正是主要特色。雖說正確應該說是「提商会事務所」商家建築才對,不過函館多以「大幸機動興業所社屋」來介紹,目前已成為販賣日雜貨類務品的「佐藤商会」的店家活用著。

緊鄰「大幸機動興業所社屋」、同為函館市指定景觀建築物的「今井家所有住宅」為明治40年建造的木構造建築,建築物係以前後棟2層建築,中間單層平房聯結而設計。住宅平房的開窗以和式格子窗為主,住宅2層建築的開窗則為西式的直長式開窗,可說是一棟和洋混搭式建築。不過雖說是和風又帶著西式語彙,但建築整體仍是和風居多,與相鄰的純西式「大幸機動興業所社屋」併建著竟未出現一絲絲違和感,這種感覺真是微妙。

DSCN2247.JPG

上圖是「鯨族供養塔」。鯨族?北海道除了愛奴族以外,還有其他的原住民族?其實這座「鯨族供養塔」中所謂的「鯨族」,是泛指被人們捕捉來作為油品及盤中飧的鯨魚群,像這類供養鯨魚的供養塔,在日本各地皆有。設置於函館的「鯨族供養塔」是由一位遠洋補鯨公司的船長兼炮擊手-天野太輔先生為了供奉這些到目前為止被捕獲、食用的鯨魚們,於是自掏腰包並得到其他函館補鯨船公司、漁業公司等贊助,於1957年間,在實行寺、稱名寺附近的千歲坂上設立了這座「鯨族供養塔」。

函館的「鯨族供養塔」(上圖)的鯨魚模型為現今面臨絕種危機的「北太平洋露脊鯨」,會以其為供養塔的標誌是因為牠是鯨魚中肉質最鮮美、也是補鯨人最垂涎,目前因面臨危機被禁止捕捉,所以才以北太平洋露脊鯨作為模型。在函館,與鯨魚有關的水產業、物流業、販賣商、消費者,以及研究學者所組成的組織「函館鯨普及協議會」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供養祭,以慰藉這群被人類捕殺吃下肚的鯨魚們。

DSCN2252.JPG

上圖是「旧ロシア領事館 (ロシアりょうじかん,舊俄羅斯領事館)」,係位於幸坂往山上大神宮(やまのうえだいじんぐう)方向的右手邊,也就是說,想要目睹它的昔日風采,仍得爬上一段坡道才行。反正想要深遊函館非得靠強健的雙腿才行,是可以搭計程車或自駕,但行動總不如雙腳來得方便。

雖說馬修‧卡爾布來斯‧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率領艦隊來日而使函館成為日方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港口,但日本與俄羅斯來往早在安政元年(1854年)就簽訂日俄和親條約,4年後便派遣第一代領事到函館來,當時在現在函館市立彌生小學附近的實行寺設立臨時領事館。

萬延元年(1860年),俄羅斯在函館基督教正教會教堂(函館ハリストス正教会)基地內建造完成第一個俄羅斯領事館建築,但在慶應2年(1866年)因受火災燒毀故改在一處民宅執行勤務。之後在明治36年(1903年)於現址開始新領事館的新建工程,但次年又因日俄戰爭使得興建工事中斷,工程直到明治39年(1906年)才竣工。沒多久,又遭逢函館大火波及,大火之後又再進行整建工程,因此目前所看到的建築物便是明治41年(1908年)重建完成的模樣。

位於幸板至高點附近的舊俄羅斯領事館,其建築外觀為日西合璧:入口處為日式的唐破風,兩側柱體裝飾卻為西洋柱式,柱頭又採抖拱組合;建築物紅磚外牆,以及2層樓的鑲邊、窗框及玄關部分的邊角以石灰砂漿施作成隅石風格,使建築物充滿精彩的演繹,可惜目前只能在外面參觀

DSCN2261.JPG

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時經過上圖這處淺綠色民家,隔壁棟的建築雖是亮眼的鮮黃,但卻未搶走淺綠的風采。這就是函館的特殊魅力,或許這裡曾是許多洋人往來的土地,就像澳門一樣,路上見到充滿繽紛色彩的建築物一點都不顯得突兀,反而覺得這塊土地充滿了各種生命力。「我活得很快樂!」是Elli在函館的一週裡吸收到的滿滿正能量。

DSCN2264.JPG

DSCN2267.JPG

既然是在函館找故事,那就找個徹底吧!上圖及上上圖是舊旅籠町一帶(旧旅籠町界隈,きゅうはたごちょうかいわい),據說在舊旅籠町附近有家茶館是新島襄、澤邊琢磨及福士卯之吉把酒言歡、暢談國事的所在。

Elli並沒有追「八重之櫻」這部戲,但是新島襄屬於函館的故事之一,先前去過他為破除日本的鎖國政策執意到國外看開拓見聞的脫逃路徑,所以其他與新島有關的地方一樣要去,雖然自己對這個人的事蹟一點兒也不了解。

旅行本該如此,可以隨意走走看看,也可以仔細尋求屬於在地故事,端看旅行對自己意義是什麼。Elli是個喜歡聽故事的人,所以為每一趟旅行都是以找故事為目的,為了是把自己融入每個旅行地。

DSCN2268.JPG

函館街道散步地圖第22條路線是「再生した『蔵』めぐり~現在に息づく古き佳きもの~ (再生的『倉庫』巡禮~今朝依然歷久彌新~」,先前介紹過的「箱館高田屋嘉兵衛資料館」、「市立函館博物館鄉土資料館」及「函館元町旅館」,還有上圖的「蕎麦蔵」,都是這條路線介紹的9棟歷史建築再利用老倉庫中的其中3棟。

「蕎麦蔵」,顧名思意這是一家蕎麥麵的專賣店,Elli這天跑到這處來的時候還不到午餐時間,所以沒法進去看看它現在的模樣。是說自己旅行時似乎從來都不吃午餐,就算吃,也早過了正餐時間。這家蕎麥藏的前身是一家米店倉庫,在明治到大正年間,經營米店的岡田家,在明治22年(1889年)為儲放米糧而建造了這間倉庫。建造期間因函館沒有所需的建築木材,於是從特地從青森運送翌檜(青森產檜木的一種,又稱羅漢柏、絲柏)來建造這座倉庫,現在的蕎麥藏裡還保留當時建造時的翌檜木樑,喜歡吃蕎麥麵又對歷史建築有興趣的人,不妨去一趟瞧瞧。

 

DSCN2286.JPG

上圖是這棟充滿西洋風情的「旧函館区公会堂 (舊函館區公會堂)」是在昭和49年(1974年)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是來函館一定不能不來的景點之一,之前在「2012黃金週@函館(part 3)<元町‧港灣‧函館山>」一文當中有詳細介紹過,所以不再此多贅述,對它的歷史典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連結過去看。基本上前一趟旅行走訪過的地點本趟都不再重覆跑,不過路過還是會忍不住拍攝。

DSCN2308.JPG

這一天有一大半的時間全都花費在找「隱藏版幸福」的心形石頭所以又再度回到金森紅磚倉庫群這邊,結果很多景點最後都被迫放棄。遊函館可以不必像Elli一樣自虐,如果口袋夠深又不會開車,那就試試當地的計程車吧!上圖是函館的計程車行之一「moomoo」,取名於牛叫聲諧音「哞哞」,車行名、車身、喇叭聲走的是「完全一致」路線。會特地將它列入「景點」是因為它在函館真的很有名,還有它的喇叭聲真的是牛叫的「哞~」,Elli走在街上被驚過幾次,後來才知道這個聲源來自moomoo計程車。此時內心不停地OS.:「車子喇叭也可以用『哞~』喔?」知道後還得忍住笑出聲,以免被人誤人是個瘋子來的(個人笑點向來很低)。

路上老是看到moomoo-TAXI所以對它充滿好奇,聽說車身顏色有很多種,不過Elli親眼看過的只有黑moomoo、綠moomoo及紅moomoo。據說紅moomoo及粉紅moomoo又稱為Happy moomoo,因為它的數量最少,所以有幸能搭上它的話就有幸運之神降臨。真的嗎?老實說Elli也不知道,因為背包客出門在外省錢是最高原則,在日本搭計程車是件既昂貴又奢侈的事,哪天有朋友一起分攤車資的話,再來見識粉紅moomoo或紅moomoo的威力吧!

DSCN2310.JPG

DSCN2311.JPG

上圖及上上圖都是在金森紅磚倉庫群旁的「七財橋 (しちざいばし)」,它與金森紅磚倉庫群是高倉健主演的日本電影「居酒屋兆治」的拍攝場景之一。個人完全沒看過這部電影,因為是散步地圖的路線之一(「絵になる函館ロケ地巡り」<轉換成畫面的函館拍攝場景巡禮>),即使沒看過電影也還是來好了。這條電影拍攝場景路線所講的每部電影完全沒看過,演員倒是知道幾位,既然是當地官方觀光課推薦的路線,走一趟是一定要的。

DSCN2316.JPG

上圖是補拍2012年遊函館時遺漏的「二十間坂の女神像」。老實說,她的出現很突兀,2012年那一趟之後看朋友的旅遊照才知道他看到我沒看到的「幽默」…?(可以這樣形容嗎?)於是心想有朝一日再來函館時,一定不能忘記拍這位位於二十坂間的自由女神。

DSCN2321.JPG

登上チャチャ登り(不負責中譯:老爺爺坡道)後左轉往函館山纜車搭乘處的方向前行,便可抵達「日本人設計最初の配水所(元町配水場)」。函館水道乃是由日本人親自設計,可說是日本最古老的,其是以作為「西洋式近代水道先鋒」建設。

函館水道係於明治22年(1889年)完工的日本第2座近代西洋式水道,目前尚未除役,講白話一點,它已經運作上百年了還沒退休,每日還供應函館裡約20,000人口清潔又甘甜的水喝呢!另外上圖這棟是屬於元町配水廠的磚造「番人詰所 (ばんにんつめしょ,值班室)」目前仍作為管理事務使用,其西洋式外觀,是配水廠裡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DSCN2323.JPG

上圖所在位置就在配水所旁邊位置,它,是不是以前的建築物拆除一部分還是單純的藝術品,旁邊沒有說明牌因此沒個答案。還是它其實是個機關,開門後其實是通往秘密通道?往返函館山的纜車從它身後悄悄溜過。

DSCN2324.JPG

上圖這座「清泉滾滾」噴水池也是位於元町配水廠內的一區,多數遊客都會在這裡佇足拍照。

江戶時代末期,由於函館的西部地區沒有河川,供水不足常是這一帶居民的煩惱。後來解決這件事的人是願乘寺(現在的本願寺函館別院)的僧侶-堀川乘經,當時他請託負責五稜郭工程的松川弁之助挖掘人工水道,才得以解決函館西部供水不足的窘境,也因此特別受到居民的感念。

幕府末期,外國船支相繼進入函館,日本原本沒有的霍亂病毒也因此而蔓延開來,到了明治19年(1886年)就已800餘人喪命,當時確定就是願乘寺川裡的汙水所造成的,這就是早期設置水道的重點。元町配水廠裡包括初創時期的中區配水池還有明治28年(1895年)完成的高區配水池,即使經過100多年,當年的「高技術」還是一樣流傳下去。

另外補充,日本第一座上水道完成於橫濱(時間為明治20年),2年後是函館,再2年後則是長崎。橫濱的水道是由英國人負責設計監造,而函館的水道設計監造者則皆為日本人,因此才稱元町配水廠為「日本人設計最初の配水所

DSCN2354.JPG

在函館教會群附近一帶,總能看見不少像上圖這樣的西式建築,身為建築人,總覺得像上圖這種夢幻粉色系僅會出現在歐洲浪漫至極的國家或是夢幻中。出現在充滿西洋風情的函館裡,不知為什麼私心覺得「很應該」而且不唐突,偏見?或許吧!就像前面舉例過的澳門,統治過它的葡萄牙在歐洲裡的顏色屬性就是五彩繽紛啊!

這是一家賣西式餐點的餐廳,日本的西點總是帶點甜蜜浪漫,所以建築物外牆顏色很粉嫩是「應該的」,因為這樣才夠格加入「浪漫函館」。

DSCN2359.JPG

上圖這處為「旧相馬邸」,建於明治41年(1908年),是函館首屈一指的富豪-相馬哲平的宅邸,其總樓地板面積為680m2,為函館民間建築中被指定為「伝統的建築物」的代表建築。2010年起開放入內參觀,增建的住宅部分,於2011年春天以咖啡廳之姿營業,開放時間為9:30~18:00,入館費600円(中學生以下200円)。

DSCN2367.JPG

 

DSCN2372.JPG

上圖及上上圖是與函館開館的有關人物-馬修‧卡爾布來斯‧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日語:ペリー ),這座「ペリー提督来航記念碑(ペリーていとくらいこうきねんひ,培里提督渡航紀念碑)位於基坂往元町公園方向的停車場附近,在基坂上有不少銅製藝術雕像,培里提督的雕像是其中之一。

培里提督在嘉永6年(1853年)率領東印度軍艦渡海來日,這事件在日本稱之為「黑船來航」,因為當時4艘軍艦皆為黑色,故才稱為黑船。後來日本與美國簽訂「日米和親條約」(因在神奈川縣簽訂故又稱「神奈川條約」),因此讓一直鎖國的日本從此門戶大開。

這座培里銅像是由函館出身的知名雕刻家小寺真知子女士(已歿)創作,五稜郭塔裡的「土方歲三像」、已停業的西波止場美術館外的「赤い靴少女像」都是她的作品。不知有沒有人發現培里的身上有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答案:他的衣服右下角少了一顆鈕釦!

DSCN2370.JPG

培里像走到基坂上看到的藝術雕像之一,會拍下它是因為喜歡這個痴望著天空、一隻鳥停靠在腿上的意境。

DSCN2375.JPG

約莫下午兩點多,已經走到完全不想再走下去的地步,看著手上的資料,想要走遍函館所有景點確定是不可能了,如果想要「制霸」函館各景點,再來一趟是免不了的。此時又熱又餓,剛好資料上刊載這家「喫茶 JOE」也是歷史建築,這幾天走訪那麼多家再活用的歷史建築物-特別是變成餐廳的歷史建築,從未入內享用並參觀,於是決定進去歇歇腳。

「喫茶 JOE」的建築物建造於明治18年(1885年),原為一家經營廻船問屋(江戶時期運送物資的海運業)遠藤商店的店舖。2層磚造建築外牆塗布石灰砂漿,開口部並以拱形式裝飾,是海邊夜景路線必看的建築之一。

由於裡面尚有其他用餐的客人,所以不好拍攝(空間不大,很容易讓別人。老板娘人很好,知道當天Elli擔心因為天候不佳會下雨而猶豫著該不該上函館山看夜景,便告知下雨更要上山看夜景,只要穿保暖一點就好,因為函館下雨表示雲層不會擋住夜景,而且拍出來的夜景更輝煌閃耀,要Elli不能因雨取消行程。也還好去了,拍了不錯的夜景回來,雖然前一趟也補捉到不錯的夜景。

DSCN2389.JPG

函館街道散步地圖地14條路線「てくてく坂道 姿見坂(すがたみさか)‧弥生坂(やよいさか)編 (徒步坂道 姿見坂.彌生坂編)」裡的八個景點中,最特別的當屬國人較少見的「銭湯 (せんとう,公共澡堂)」了。

上圖是徒步坂道路線的第一個錢湯-大黑湯,不過已於平成22年(2010年)7月歇業。大黑湯創始於明治末期,是一處頗具歷史意義的公共澡堂,其名由來是取於所在位置的舊町名「大黑町」。當年北洋漁業還有捕抓烏賊作業船的船員們都會在下船後列隊等著入浴,可惜此光景已不再出現了。

DSCN2391.JPG

上圖是另一家錢湯-大正湯,其創始於大正3年(1914年),左右對稱、粉紅色的外觀,給予人很深刻的印象。電影「パコダテ人」(宮崎葵、大泉洋、荻野聖人等主演),主角登場的地點之一便是這家大正湯。大正湯目前尚在營業中,想嚐試日本澡堂文化的人可以來試試看。

DSCN2394.JPG

趁天還亮著補拍一下坂本龍馬像,夜晚的坂本總是有一點兒不清楚。突然覺得請福山雅治來當坂本主角還真是有道理,不覺得他們的氣質神韻很相似嗎?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廢話,否則怎麼詮釋角色。

DSCN2396.JPG

上圖這裡剛好位於函館山纜車搭乘處旁邊,圖右是函館塔的「放送記念碑」,裡頭石柱這一區為「南部藩陣屋跡」。江戶幕府是最初直接管轄北海道(舊稱蝦夷地)的時代(1799年~1821年),所以當年命南部藩建設3所警備蝦夷地的陣屋(警護哨口)。南部藩管轄區域為惠山岬到幌別郡一帶的海岸,為了維護安全,所以有設置崗哨的必要。

當年陣屋敷地約16,200m2,後來慢慢增加到36,000m2。建築物極為簡陋,由於有相當多的人在此過冬出勤,也因此生病的人也多(文化4年約有342人在此出勤務,當中有150人要在此地過冬)。這座碑立於昭和29年(1954年)7月30日,由岩手縣南部會所設立,如有機會搭函館山纜車登山,上纜車前可先到這裡來緬懷一下當年來此出勤務的辛苦人員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北海道 函館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