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的歷史建築不在少數,但能像國外這樣在原址(除非真的逼不得已必需遷移)修復保護的,真的少之又少..要說國家不重視還是產權所有人不想讓自己的不動產變成只能定在那邊連根汗毛也不能動的名符其實「不動產」,兩者皆有,不管同事去訪談得到的結論,還是以前幫學長做研究時親自訪談的結論,都是如此..也只能用僅有的時間與能力,能記下多少就是多少..


大台北地區的古蹟,大概就只有淡水地區算是全部完成,光小天使成長地台北市都沒找完呢!這次去探尋的古蹟(其實也是搬遷重建過),是位於台北縣泰山鄉的明志書院..


台北縣泰山鄉的文化古蹟共有11處,其中明志書院就是其中之一,是北台灣書院中第二久的書院..當年台北新莊一帶是北部最早開發的,當年閩南人、廣東人及客家人從南往北部林口、新莊等一帶遷移一起打拼,後來好不容易有了成績,便為了水道使用權等便又起了衝突,最後客家人又往南部山區遷移,所以形成了現在桃竹苗一帶客家人最多的情形..明志書院創建人胡焯猶先生為福建汀州貢生,鑒於當時北台灣沒有學舍(但又有一說是為了讓閩客兩族和平相處),所以捐地捐款興建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建築1763年(清乾隆28年),原來只是「義學」,隔年才封為「書院」..原有的建築因年久失修而傾塌,所以在2003年6月復建成為今日的模樣..



昔日的樣貌只能在模型中看,重建的樣貌與模型還是有著莫大的差別..



入口處依然有昔日的門聯:「捨宅做祠捐資興學惠鄉里當效胡先生」 「窮理致知反躬實踐傳聖道應尊朱夫子」橫批:「明得惟馨景行壯志」



這個簍空的木牌應該是1921年(時日治大正14年)重建時的題字模型..上網查了一下當年的題字,字體與這個木牌相同..



這邊擺有一個「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是在改封為學院時由閩浙總督楊廷璋於屋內牆上所立的,高136cm,寬66cm,現在已經字跡模湖看不清楚內容..現在還擺在廳內,小天使當時沒有慧眼,所以遺漏了這個碑..至於什麼是「興直堡」呢?原來「興直堡」是清朝時期新莊泰山一帶的舊地名..



書院的庭院裡有一座敬文亭,當年有著「敬惜字紙」的觀念,所以在書院蓋有這個「惜字亭」,為了就是將無用的字紙收集後不亂丟毀,統一在惜字亭焚化後再將紙灰送到流水處沖走,以表對文字的敬意..



這是原有的敬文亭石碑,於1874年(清同治13年)修建此敬文亭時所立的石碑..當年因年久失修而有文史工作者將其送交台北縣文化局託管,直到現今又存放於復建的明志書院內保存..



我也不忘把敬文亭跟石碑的由來給照了回來..



這是什麼啊??怎麼小天使照一個很像石臼的東西回來啊??原來的敬文亭碑是以石造榫接的方式成為一體,後來因年久失修導致風化斷裂,又因未好好保存,所以後人都不知道它的功能就隨意丟在右落屋間做石階..因復建過程中被挖掘出來,加以清洗整理才還以原來的面貌..



看了這個說明才知道,原來台北縣還有其他的惜字亭啊!?有機會去看看囉!只是不知道現址找不找得到..在台灣跑了好幾處古蹟都發現...屙~~不見了!!



明志書院現有建築物的主樑,中間還有太極八卦圖..



建物側邊牆頂的窗花,原本的建築物就存在的,復建時當然也要恢復應有的樣貌..



以大門為中心點,在入口牆面兩側各有一個相同的窗花..通常建築物都會以當地的氣候為設計主要考量要點,書籍不能存放在過於日曬或潮濕的地方,所以利用這樣的小開窗做為通風之用(以建築的角度來看應該是這樣吧!)..



以下,都時目前展示的明志書院「遺物殘骸」:


明志書院門牌..明志路2段184號是1970年編定的地址,276號則是在1983年重新整編的地址..


門牌旁的是明志書院原石板..


明志書院原屋瓦、尺磚


明志書院原屋架榫接


明志書院原屋脊與瓦結構


明志書院原屋脊與剪黏結構


後記:自從每週週末假日為了舒放平時的壓力,便開始在台灣趴趴走,也因為時間上的限制,所以先把自己成長的地方先跑完再說..常為了「明天去哪裡」而上地方政府機關的官方網站,直覺就是既然是官方網站應該會promote引以為傲的觀光景點..可是萬萬沒想到印下來的資料其實作用不大,不是路牌難找就是現址查無此物,更誇張的是,圖與現況不符到連僅供參考都不是..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台灣小孩,要不然怎麼會比支身在國外時更會「迷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