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我從小生長的城市。

印象中的台北,繁華、熱鬧 、不夜城, 

坐著往桃園大溪的巴士,經過了一處不曾見過的台北一隅

這,未免也太有酷了吧! 

「我想再認識一下我成長的都市」這樣的念頭油然而生,雖然只有一天跑不了多遠。 

 

看得出來它是咖啡豆嗎?這家位於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裡的咖啡店,把露天石椅都弄成一粒粒咖啡豆,勾起了我的興趣,發現時讓我驚聲連連。如果旁邊沒有咖啡館,我想,我首先想到的應該會是 

「烏魚子」! 

反正中間也有一條縫,左右對稱,只不過它太「對稱」了。 

 

就是這家咖啡館。 

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位於台北市康定路19號,日治時期為「台灣瓦斯株式會社」,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將其改名為「台北煤氣公司」,是台北最早生產煤氣的現代化工廠。早年煉製煤球供家庭炊事用,直到1967年因天然氣日漸普及而停工,閒置了30年後轉變為公園綠地,至今仍保留當時台北煤氣公司的廠房、煙囪及煉焦爐等設施。 

 

主體建築。 

 

主體建築的窗、光源、陰影,形成一幅由大自然親手繪製的畫作。 

建築設計不是花俏便是讚,但是設計給予的感受一定要「活」,這是我對建築設計的理念。 

當閒置空間變成一座鄰里公園,賦予生命之後的它又活了。小女孩歡愉地跟著媽媽吹出來的泡泡飛舞,是這個區塊「活著」的證明,充滿了無限生命力與活力。 

 

許多人選擇在這裡寫真外拍,我只想換個角度貼近走道看盡頭,除了美不知道能怎麼形容。 

 

台北市主題公園裡有一長35公尺的塗鴉牆,榮獲2009年都市彩妝銀獎,頗受民眾的好評,不但成為民眾攝影取材的地點,也吸引國外塗鴉藝術家及外籍背包客的青睞,成為新興的觀光景點。公園裡的塗鴉藝術美不勝收,照片收不完它無與倫比的精彩。 

 

昔日台北煤氣公司的煙囪,雖然已經退休了30多年,至今仍屹立不搖矗立在原地,即使周遭已樹木林立包圍著它。 

離開這裡,前往我的下一站。

 

說真的,照片無法表達我初抵時的驚豔感受。 

這裡是位於環河南路二段、和平西路三段的華江橋頭邊,一個很特別的社區-「天橋 + 環型住宅」。這個五層樓建築物於1970年整建,建築物各樓層是以長廊互通,所以居民可以利用這些連通式長廊及天橋來往自如,免除穿越這些複雜交通動線可能造成的危險。 

這裡被稱為「萬華的八卦房屋陣」,據這裡的里長說,30年前為了彼此互通有無而設計,才會無心插柳形成這樣的景象,不過也因為如此,這裡沒有什麼大車禍,中國的八卦,也是保平安的保護符。 

 

好奇的我登上二樓瞧一瞧。沒有一樓大門,家家戶戶都這樣赤裸裸地呈現在每個過路人眼前,治安應該會不優吧,我想。畢竟門戶一開就像是直接面對大馬路一般。 

 

 

 

 

 

整個建築物有好幾座直通樓梯,每戶的電錶、信箱,都集中在一個樓梯間裡。冬季時,這一帶吹進的風還挺強的呢! 

 

整個社區對我來說就像是個迷宮,樓上的穿堂、庭院,幾乎被利用的淋漓盡致,少數幾個區是空閒的。某個樓梯上來,眼前看到的就是某戶的曬衣場。午後陽光徐徐照射,我聽到孩子們的嬉鬧聲,也聽到大人們教訓孩子們的叫罵聲。妙的是,外面明明鄰接著車聲隆隆的大馬路,裡面卻是安靜地像是另一個世界。 

 

有隨意整理的庭園,也有就這麼閒在那兒的空間, 

 

也有整理得像是世外桃源的花園。 

 

這當晃到最後一點的時候,意外發現還有個花園般的通橋,驚喜。 

拍了無數張的照片,能上傳的只有幾張。說真的,這個八卦陣式房屋無法用照片來說明什麼,360度的環繞,無法拍出它的精神以及神奇。 

忘了說 這裡還是「張君雅小妹妹」廣告的拍攝場景唷!

休息片刻,下一站要去「萬華406廣場」。

利用無數個回收塑膠桶及杯作為廣場的夜間照明,到達這裡的時間才傍晚五點不到,所以燈還沒亮。這樣已經覺得很優了,聽說燈亮的時候會更美。 

 

廣場旁的草坪上,很多家長利用晴朗的天氣帶著小孩來這邊玩耍。這些像是充氣物的藝術品,是大家累了坐著休息的街頭家具。 

萬華406廣場位於中華路一段與長沙街的交口,日治時期屬「新起町」,現在的萬華406廣場即是當時的日本西本願寺遺址。西本願寺的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現在所看到的建築物遺址大部分已在1975年燒毀,直到2006年才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目前殘留的「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是市定古蹟,「輪番所」、「參道」、「本堂」及「御廟所」等遺蹟為歷史建築。 

 

 

輪番所 建於大正13年(1924年),主要是掌管法務與院內之事務及教導門生、指揮監督所屬職員,是別院的總負責人。輪番所是西本願寺殘存遺蹟中最完整的建築物,外牆曾被違建戶改建而損壞,目前已由台北市政府修繕完竣。 

 

 

本堂建於大正14年(1925年),民國64年(1975年)因火災造成木造大殿及旁邊的御廟所全數燒毀,僅剩台基、石階及部分欄杆而已。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本願寺派僧人隨軍來台佈教,當時主要是為安撫出征的軍人及照護傷兵,並為亡者舉行佛教葬禮,以及護送亡者遺骨返回日本。 

明治34年(1901年)本願寺獲日本政府許可,在現址建立臨時本堂、集會所及宿舍等,稱「台北別院」,從大正11年(1922年)一直到昭和6年(1931年),前後歷經30年而成為當時台灣最大的日本廟寺。黃色水泥牆部分是民國43年(1954年)國民政府將西本願寺的本堂交給中華理教總會使用時增建的。 

 

鐘樓 落成於大正12年(1923年),原內懸掛著一口梵鐘,為明治34年(1901年)由大阪銅器會社鑄造,據說戰後即下落不明。當時二次大戰時,日本政府為了戰爭曾下令收括全國鐵鑄物品製造武器,這銅鑄梵鐘會不會也是因此而被運走呢? 

 

樹心會館 於大正12年(1923年)竣工,為當時的弘機構,因當時傳教所需,片山輪轉利用當時興建御廟所的經費建造樹心會館來舉辦一些活動,會館落成時,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特別賜了「樹心佛地」扁額,所以才稱為「樹心會館」。 

 

很多人到萬華406廣場就是為了看這個曾出現在五月天演唱會上的變形金鋼。 

 

這幅畫在附近捷運牆面上的圖,就是說明一些藝術家在萬華406廣場上裝置的藝術品,塑膠毛毛燈、變形金鋼、圍在輪番所外的白色小樹圍籬,還有像充氣的石頭等等都是。 

 

天色漸暗,燈亮了,彷彿提醒我該回家了,有機會再找屬於台北的故事。

 

初上的燈光,以及遠方的變形金鋼,感覺頗搭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