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的澳門已經是日頭赤燄燄了,走出盧廉若公園已是正午時分,不知是不是已經熱辣辣所以根本感覺不到餓,只想在附近找個便利商店買瓶水,然後再去找前往媽閣廟的公車站牌。

原計畫是:盧廉若公園之後走回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得勝花園站搭公車從媽閣廟開始風順堂區及花王堂區的世界文物遺產之旅,繞一圈澳門旅遊必去的景點後再回到得勝花園,然後去南灣湖看音樂噴泉,接著就在那附近搭公車回飯店。但是當一踏出盧廉若公園後站在荷蘭園大馬路時,映入眼簾裡的是一整排黃底滾紅邊的建築物,腳就不聽使喚地自動往那一排建築物走去,結果變成最後才要走的荷蘭園大馬路建築群提前行。旅遊嘛!雖然說不照表操課會有不同的風景,但有時還是會懊惱,因為會多花一些時間殺個你措手不及。

即來之則玩之,那就只好先逛首圖的荷蘭園大馬路(又稱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荷蘭園正街)-已受評定的建築群囉!

荷蘭園大馬路建築群指的是連接西墳馬路之大樓至95號G一段的建築群,其建築特色有兩種,歷史檔案館及中央圖書館是典型的澳門貴族家庭住宅;文化局大樓正面的拱形長廊則是融合了歐洲及熱帶地區的建築特色。19世紀末整治沼澤稻田後,20世紀初在此興建了貴族式的二層建築和學校,是澳門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現今這些建築物多已改變用途,其中包括了文化局大樓、中央圖書館、歷史檔案館、塔石藝文館及利氏學社(利氏指的是天主教傳入中國的開拓者之一利瑪竇神父)等8座建築物。

澳門歷史檔案館

歷史檔案館與中央圖書館中間的亞豐素街

中央圖書館

文化局大樓

不知是太陽太大曬昏頭還是自己在耍笨,明明就站在塔石廣場上拍這些建築群,還抱著滿腦疑問「塔石廣場不是在這一帶嗎?到底是在哪裡啊?」等到回家後整理照片並寫上拍攝地點時才恍然一個大悟「我拍的地點就是啊!當時是在搞什麼啊?」

青少年展藝館

青少年展藝館原為助學會大樓,建於1925年,二層樓建築顯現折衷主義風格及20世紀上半葉抽象藝術風格,是澳門唯一以古典風格為基礎,混合不同風格且富裝飾藝術特點的建築物。主要是澳門為提供青少年展示才華、分享創意的地方,在這裡青少年不但可以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或收藏品,也可以開辦音樂會、戲劇表演或放映會等。

雖然已先把荷蘭大馬路必逛的建築群逛完,不過為了行程的順暢還是乖乖找公車站牌前往媽閣廟吧!因為要拍景點多到爆,加上沒有好好控制時間,搞不好原本預定的行程會遺漏也說不定,反正已抱定時間不夠明天再多跑幾趟的念頭。

好笑的事情又再度發生啦!要搭往媽閣廟的公車站名就是得勝花園站,在排行程時不知怎地還給它排到後面去,明明就可以先拍再搭公車的說。後來在找公車站時就這麼一個不經意...

得勝花園

哈!它就這樣出現在眼前!一般人路過絕不會想到一個像社區小公園的地方竟然是澳門文物中已受評定的地點之一,它就是這樣靜靜的佇立在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上。之所以會被評定為澳門文物遺產的地點是因為園內有一座於1871年以大理石製成八角形的「得勝紀念碑(亦稱戰勝荷蘭紀念碑)」,主要是為紀念1622年6月葡軍在此地擊退800多名來犯的荷蘭士兵。

戰勝荷蘭紀念碑

這座碑中間有一大理石,由上而下刻著「26 DE MARCO 1871」。這也要特別來拍一下?瘋了嗎?這只是我怪怪的執著,既然有登錄就給它拍下來,就像是玩尋寶遊戲時又找到了一個寶物般的高興。

BUS 2 得勝花園站往媽閣廟前地站 $3.2 mop

在搭上往媽閣廟的巴士上,這次終於安了好大一個心,因為公車有下一個停靠站的語音提示,不是只有粵語,還有普通話呢!前一天那種會坐過站或下錯車的不安感頓時消失不見。大概是拿著地圖及筆記的觀光客模樣,坐在隔壁的好心先生以廣東國語問我們要去哪裡,還要幾站就要下車。沒幾站他要下車了,下車前還不忘提醒我們再過幾站就要下車,也不忘告訴司機先生到站記得告訴我們。他的廣東國語突然讓我想起過世多年的舅舅,那位因長年住在香港,國語混著粵語反讓我不得不聽懂粵語的舅舅。

原本是想說搭到媽閣廟總站再下車,因為那邊離媽閣炮台最近,想說橫豎都會重覆走上那麼一段路,能縮短重覆距離就盡量縮短,沒想到司機先生太過於盡責了,硬要我們在前一站,也就是媽閣廟前地站下車,他說下車後往前幾步路就到媽閣廟了,不要到總站再下,因為會走比較遠。好吧!那就先逛媽閣廟吧!

媽閣廟前地的澳門港務局辦公室

澳門港務局(後面緊鄰港務局航海學校)

媽閣廟果然是觀光客超多的地方,我還真會挑日子啊!這一天不但是復活節,澳門人全都放假休息(所以後面有好幾個地方都是拍到此一遊照),而且再過幾天就是媽祖娘娘誕辰,香客及遊客多得不得了。下車的地點就在媽閣廟前地,一下車就看到很多觀光客站在墨綠色的港務局辦公室外面合拍(特別是情侶),還有拍這棟天空藍加白的港務局。

媽閣廟

媽祖娘娘誕辰(又稱媽祖生)是在農曆的3月23日,說我真會挑日子還真沒說錯,至少難得可以看到媽祖誕辰時澳門人與台灣人的慶祝方式有什麼不同,雖然我無法拍到媽閣廟平時的面貌。

媽閣廟包括「神仙第一殿」(供奉天后)、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後地名為「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

媽閣廟的創建年份至今不可考,但大部分學者都肯定是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之前,這裡就已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唯一可查的是清道光8年(1828年)媽閣廟有重建,至清同治13年(1874年)及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擴建奠定現今的規模。

廟內唯一可考的建築物是神仙第一殿,其創建於明萬曆33年(1605年),明崇禎2年(1629年)及清道光8年(1828年)兩度修建。據官方網站說明該殿門口石橫樑至今仍存創建的石刻,是澳門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久的。

弘仁殿是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相傳該殿是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但現在殿門及殿內石龕則為清道光8年重建所設的。

因為正值媽祖生,所以廟內的香客絡繹不絕,小時候有被香燒到過的印象,所以我也不敢任意佇足拍攝,深怕一個不小心又被燙傷,結果裡面有些歷史文物我都只看沒拍下來,真是可惜。

廟內有一積有銅版及水的銅盆,據說磨擦銅盆邊的扶手讓水花濺起,濺越高那一年的財運就會很優。大老遠來這麼一趟當然是要小試一下身手囉!當然也希望自己荷包滿滿才可以跑天下啊!

離開媽閣廟後開始找聖地牙哥炮台,時間似乎不夠用,所以還是乖乖的照既地行程跑吧!沿著媽閣廟上街走還是有很多令人不得不停下腳步的風景,此時時間不夠的問題又不小心被拋到九霄雲外去。

這一個地方叫樹木巷,也不能說是沒樹木啦!瞧!左上方不是有幾棵樹嗎?當看到這個景象想到的會是有特色?還是雜亂無章?如果前面這兩棟黑黑髒髒的地方清理一下,不一定要粉刷得很新穎,保留原有的樣貌也是挺不錯的不是嗎?

舊屠場

屠場?沒看錯吧!?沒錯啊!上面寫著屠場兩字啊!

舊屠場

查了一下有關澳門舊屠場才知道這是從前政府留下的牛隻屠宰場,牛倉在聖地牙哥炮台後面的媽閣廟上街那一帶,現在已變成一個藝術創作區,就像高雄駁二一樣。而這個屠場在當時中國大陸接收澳門後辦理申遺時,沒有被規劃進去的一塊,所以當時有很多學者專家都要求也應把舊屠場納入,並應像經營麗江古城一樣控管這一帶的建築物,這些個政治運動我不明白,我想留的只是單純的歷史故事。

聖地牙哥炮台(媽閣炮台)

鏘鏘!這就是我想來的聖地牙哥炮台!聖地牙哥炮台又稱媽閣炮台,建成於1629年,裝備16門大炮。由於炮台地處內港狹窄入口處,可以控制所有海上活動,所以是當時保護內港的一座重要炮台。聖地牙哥炮台於1981年被改建為五星級酒店,並被亞太區旅遊協會的文物建築再利用評比中獲得優異獎。據官方網站記載,聖地牙哥炮台的城牆長110m,寬40m,形成一個高出海平面3m多的長方形平台,上面有一個防禦用的多面堡,炮台中央有一個鑿石而成的蓄水池,旁邊還有一個可容納約70名官兵的營房,平台下則有軍械糧食貯藏庫。

現今是怎麼一個狀況我並不知道,目前聖地牙哥酒店是可以吃到高檔下午茶的地方,進入裡面用餐就可以走那個跟城牆合而為一的樓梯往酒店裡去,我沒那個預算及時間去享用那下午茶時光,所以在門口偷偷拍個照就趕緊趕路去。下午茶嘛?下次有機會再說吧!

在沿著媽閣廟上街走回媽閣廟前地去開始逛風順堂及花王堂區的歷史城區故事。路上接有一條鮑公馬路可以直通主教山小堂,當一看到那又陡又斜的山路時就打消從這裡先走的念頭,到最後發現,唉!大失策!

媽閣斜巷(又稱萬里長城)

回到媽閣廟前地,順著旁邊的這條媽閣斜巷走上去首先到達的是澳門已評定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港務局大樓。路口的墨綠色港務局辦公室及鄰接的藍綠色建築物是我想拍的景,因為這一段超有身置歐洲的fu。當我看到路牌上標示的街名為媽閣斜巷,旁邊又括弧萬里長城。意思是說這裡又叫萬里長城?正當嘲笑這怎麼跟萬里長城比的時候,令人啞然失笑的景象就這麼出現在眼前...

哈哈哈(果然)!向右轉就是一連串的爬坡,在澳門當背包客除了有好體力是必需的,也要有好腳力,像我這種靠腳走天下的人都走到快飆國罵了,更何況是一些常蹲家裡的人。眼前就是港務局大樓了,使盡吃奶的力氣爬吧!

港務局大樓

港務局大樓原稱摩爾兵營(Quartel dos Mouros),俗稱水師廠,於1874年由一位意大利人卡蘇杜(Cassuto)設計建成的,是當時僱傭的印度警察營地。1905年改為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現為港務局大樓。

建築物頗具伊斯蘭風格的磚石建築,中央樓體為二層建築,其餘為一層建築。三面由不同的伊斯蘭拱的牆身所環繞,色彩是以黃色為基底滾著白色的邊,其色彩及質感與花崗石牆基形成一鮮明的對比。

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前地位於原來「基督城」的地段,是澳門最早的葡萄牙人居住的地區,周圍葡式建築林立,展示了澳門特有的都市風貌。上圖右前方有一圓型上嵌著綠色的部分是於1994年修復時加裝的龍頭噴泉,象徵源源不絕的養育當地人的泉水。

亞婆井街

離開亞婆井前地,接著往西望洋聖堂出發。西望洋聖堂就是地圖上所標示的主教山教堂,位於西望洋山頂。前面在媽閣上街接著鮑公馬路轉西望洋斜巷就可以一次到位,我為了不想爬那高高的山路,所以延後到這裡再走,誰知千金難買早知道,我還是要爬那高高的山路才能到達這間教堂。要我放棄是不可能,但是爬那一段路真的很酷刑。現在,我卻要「爬」亞婆井街轉「爬」西坑街再轉「爬」西望洋斜巷,「爬」得我精疲力盡。對齁!都已經過下午14:30了我還沒吃到一口午餐,連喝進的水份早變成汗水流乾了。

終於...

西望洋聖米瞭望台

根本沒想到自己花了多少時間才爬到這裡。既然好不容易來到教堂前面的瞭望台,不好好休息瞭望一下怎麼行呢?

哇嗚!那一段艱辛的爬坡真是值得了!因為我拍下這些天裡最清楚的澳門旅遊塔。原本計畫想去澳門旅遊塔玩高空彈跳,後來查一下票價還挺貴的,放棄。也幸好有走到瞭望台拍下這張澳門旅遊塔,誰知當天傍晚過後的行程就都在大雨中進行。旁邊那座跨海大橋就是西灣大橋。

西望洋聖堂及主教私邸

這棟莊嚴宏偉,有著尖塔式鐘樓,反映出古典折衷主義風格的教堂,就是西望洋聖堂。西望洋聖堂是由聖奧斯定會修士於1622年所建立的,供奉航海水手的保護神,至1935年與主教私邸一起重建而成現今的規模,所以西望洋山因此又稱為主教山,西望洋聖堂又被稱為主教山教堂。

這一天剛好是復活節,澳門人全都放假一天,所以很多新人趁著大好天氣及假期來這裡拍婚紗照,在西望洋聖堂就已被我看見有兩組新人正在拍照,離開時又陸續來了好幾對新人。

我就說吧!千金難買早知道,早就該爬那一段路了幹嘛留到後面咧?後來發現不管怎樣都會重覆一段路,而且從鮑公馬路那邊到主教山教堂所重覆的路,與從亞婆井街往主教山教堂所重覆的路相較之下,還比較輕鬆咧!

唉呀!千金真的難買早知道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澳門半島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