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堂大樓

之前談過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有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這棟仁慈堂大樓即是其中一處。

仁慈堂係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所創立,因推行慈善救濟事業而得名。建立後的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立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8世紀中葉,至1905年加建了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2層拱廊(券廊,即現今的正立面部分)才形成現今的樣貌,引起世人的注意。

建築物正立面的上層為外廊,下層為寬2m的公共通道。立面牆身是建在10個方形的花崗石柱基上,柱基間以磚拱相連,且於柱基上均設有一對壁柱作裝飾,以拱柱式建築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使大樓立面具有一種鏤空的效果。建築物寬22m,女兒牆高12.5m,共分為三部分,中間稍凸,其頂上之三角形山花高達16m。立面上下兩層各開有7個拱券,以中間3個較大,而拱券兩側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層中央3個拱係由4對Ionic圓柱所組成,兩側2個拱則是3對Ionic方柱;下層中央3個拱為方柱(上)+Corinthian圓柱(下)之疊柱式,兩側2個拱則是3對Corinthian圓柱。

拱廊-公共通道

仁慈堂旁的通道

遇到美麗的景點總是會多花些時間在拍照上,就是深怕一個不小心就遺失了美好,最後搞到時間很緊迫。還好隔天有時間再晃回這一帶,才得以補拍前一天漏拍或著因人潮多而沒拍到的景。很喜歡這條通道的氛圍,所以隔天經過此地時趁機補拍一下空景,也因為正好下著雨所以才拍成。

三街會館

這也是隔天補拍的。前一天逛到這裡時看到一堆竹子正在組架,想說可能是要修建還是要搭什麼活動棚架,為了不要打擾到工作人員所以就放棄不拍。隔天再經過時沒人在施工,大概是天意吧!?所以還是拍了也是納入澳門歷史城區文物之一的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

三街會館位於議事亭前地左側的公局新市南街上,因位處於營地大街、關前街與草堆街三條街道而得名。建築規模始建年月無從考證,僅推估約為清雍正至清乾隆年間(1723年~1795年)。三街會館同時又稱「關帝廟」,這是因為會館中設有關帝神殿及財帛星君殿,以示崇敬,後來因會館為公共場所任人入內參拜,祈拜者日漸眾多,以致人們忘記它是一座會館而直呼其為「關帝廟」。

澳門古老的商業中心:營地大街、關前街與草堆街為所有華人商賈經營貿易的集中地區,為穩定商業秩序,三街商人常聚一起溝通商情、平抑物價。當時商人議事場所多選在重要的廟宇中,如媽閣廟、蓮峰廟等。「前於蓮峰之西,建一媽閣,於蓮峰之東,建一新廟,雖客商聚會議事有所,然往往苦其遠,而不與會者有之」、 「華人商賈,所以通貨財,平競爭,聯情好而孚眾志者,亦不可無地以會之,此三街會館之所由設也」,由此說明三街會館的成立係為商人聚會議事場所。

會館為一座二進三間的中式建築,建築主體以青磚疊砌,結構為抬樑式結構。

因會館位於昔日澳門繁華市區「榮寧坊」,故於門前社壇刻有「榮寧社」字樣。

往板璋堂前地的途中隨處可見充滿歐風的建築物,這一帶是觀光客必遊的景點,所以人潮真的是洶湧得可怕,連想要好好定點拍個照都會被人撞,導致常會不經意拍下一張手震得很厲害的照片,要不然就是突然有個陌生人入鏡。

玫瑰堂

玫瑰堂(次日拍)

上圖的玫瑰堂是隔天經過再拍,果然是觀光客必遊景點,人來人往。一團團的觀光團到這裡來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在這邊拍團體照,然後自己再拍獨照。往來的遊客加上去玫瑰堂做禮拜的信徒把這一帶擠得水洩不通,上圖拍攝的時間還是上午觀光客不多外加下雨天,沒想到還是遇上一早出遊的旅行團,等超久才有這張人不太多的玫瑰堂。

玫瑰堂側廊

位於板璋堂前的玫瑰堂又稱「板樟堂」、「聖多明我堂」,是由聖多明我修會(道明會)於1587年創建的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故華人稱之為「板障廟」,之後改稱「板樟廟」;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故又稱「玫瑰堂」。道明會士曾於1822年刊印澳門、也是中國第一份葡文報紙《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其原件現藏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1929年起,該教堂又成為傳播葡萄牙花地瑪聖母崇拜的重地,每年5月13日舉行的花地瑪聖母聖像巡遊,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教堂的立面四層構圖形式對稱,第三層多明我修會會徽居中,顯得莊嚴神聖。內部建築平面呈巴西利卡式,有中廳及側廊,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教堂於1997年重新修建,其旁後鐘樓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人潮多的板璋堂前地也是購物天堂

順著大堂巷直走會先看到這個在大堂圍牆旁的壁磚畫,上頭是有關天主教於澳門傳教的故事。這一張也是補拍的,因為前一天一對男女朋友在這邊拍的有夠久,實在是沒有耐性等下去(我等他們拍了不下十張,還不見他們有要離開的跡像)。

大堂前地

不知道為什麼這邊聚集了如此多的民眾,能坐的地方都被佔聚得差不多,後來看到一些警察樂隊集合才猜想該不會什麼整點會有表演之類的吧!無法拍像旅遊書上的空景,只好拍下人多多的大堂前地,只是拍當時壓根沒想到我竟在糊里糊塗的情況拍下那座十字架,還以為自己沒拍到。

大堂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辦公室

大堂又稱「主教座堂」,又名「望人寺」或「大廟」,是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堂,大約於1622年以三合土(taipa)建造。當時的教堂入口朝東,祭壇朝西。後因1836年受颱風侵襲導致損毀嚴重,於1844 至1850年由澳門土生建築師設計重建。這次教堂的正立面改為朝西北,與主教府共同圍合成一個「前地」 空間。1874年,教堂遭受嚴重的颶風破壞,經過多次修繕後於1937年再度重建,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堂除承擔教區中心工作外,開埠以來歷屆澳門總督上任時都習慣到這個教堂把權杖放到聖母的聖像旁,以象徵權力的神聖。

主教堂辦公室前的警察樂隊

女媧廟

走在大三巴街上,突然看到一間已「下班休息」、一點都不像廟宇的女媧廟。這間女媧廟到底是保佑什麼呢?我只聽過女媧補天的故事,所以就查一下囉!

女媧娘娘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古神,祂被認為是創世神和始祖神,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傳說女媧能生化萬物,每天只少能創造化育出70樣東西來,祂的一段腸子就曾經化生出10個神祇。女媧最偉大的創世表現就是搏土造人和煉石補天。據說祂在正月初一這一天造出雞、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這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樣造出一個個小人。祂造了一批又一批感到速度太慢,於是扯下一根藤條,蘸滿泥漿,揮舞起來,星星點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就這樣,大地上很快佈滿了人類的蹤跡。可是該怎麼讓人類永遠生存下去呢?如果死了一批就還得再重造一批,這樣太麻煩了,所以女媧娘娘就創建了婚姻制度,自己充當人類的第一個媒人,把男女配合起來並讓他們懂得造人的方法,靠自己傳宗接代繁衍下去。這就是女媧娘娘的神話故事。

在花蓮豐濱鄉也有一間女媧廟,由於女媧是人類的始祖,所以一些男女為求好桃花好姻緣皆會到女媧廟來祈求。原來女媧娘娘才是月老的始祖喔!

手信街

往大三巴牌坊會經過一條手信街,很多遊澳門的人都會在這裡採買手信。因為住的旅館離官也街很近,加上後面還有一堆路要走,等回國的前一晚再到官也街買也不遲。

耶穌紀念會廣場

耶穌紀念會廣場(Largo da Companhia de Jesus)位於大三巴牌坊前,連接了大三巴街、大三巴巷、大三巴斜巷、大三巴右街。此廣場為紀念到澳門建立了聖保祿學院的耶穌會會士。現在,廣場成了旅客參觀、澳門旅遊盛事、慶典,及外影拍攝場地之一。 耶穌會紀念廣場是由一組寬大的梯級,及鄰近四通八達的斜坡街道構成,其主題中心點是大三巴牌坊。廣場四周建築建於1920至1930年間,其中兩幢為建於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中葡友好紀念物

廣場上有兩座重要的青銅雕塑,分別為「中葡友誼」及「少女與狗」。「中葡友誼」就是「中葡友好紀念物」,是有一位中國女子將蓮花送葡國男子,圓環上方還有鶴棲身,是葡籍設計師於1994年製成的。惟「少女與狗」的造型因被當局評為貶低中國人及下流,所以在2010年7月就將之拆除了。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築工程於1637 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後,這裏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往廣場拍

大三巴牌坊的背面

大三巴牌坊上拍的舊城牆遺跡及哪吒廟

大三巴牌坊上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

聖保祿教堂的奠基石

哪吒廟(柿山)

哪吒廟位於哪吒廟斜巷(其實就在大三巴牌坊旁邊而已),建於清初,重建於清光緒廿四年(1898)。是一座微型小廟,建築主體以「亭」為其外貌。內裡的神龕、神檯、香爐均以麻石雕琢而成,為該廟特色。雖然已過了拜拜的時間(澳門的廟真的是朝九晚五耶!),但仍有信眾來這邊燒香拜拜。

舊城牆遺址的拱門(通往茨林圍)

葡人在澳門建城牆,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 (1569年)。由於中國官府的反對,城牆多次建了又拆。1632年,葡人以抵禦外敵(荷蘭人)入侵為由,重建澳門北部城牆及炮台,整個澳門除西部內港外,北、東及南部均建有城牆,並於各要塞建置了炮台,使澳門成為一座軍事防範嚴密的城堡。現存的舊城牆遺址牆體長18.5m、高5.6m、寬約1m多,牆身開有一磚拱門,正是當時所建的一部分。

上圖跟上上圖都是同一個路喔!無法想像吧!?當時延著舊城牆遺跡、大三巴斜巷往下走時,便經過這一段通道。當我看到那段路的路名時還真無法相信這個事實。這條可是嚇赫有名的「戀愛巷」,有名是因為路名而非地點有什麼偉大事蹟。不過從大三巴斜巷那頭看到的戀愛巷實在沒有啥戀愛fu,不過當繞到另一端往大三巴牌坊那頭望去,對嘛!這才夠浪漫嘛!這才有戀愛fu嘛!

是說...平平都是同一條路,感覺怎麼差這麼多? ╮(╯_╰)╭

順著大三巴斜巷往下走時經過一家創意店,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店名是啥,只知道店家上方吊掛著「梳打熊多留 入籍澳門 (所以這隻胖打名叫『熊多留』??)」「澳門佳作 MC. Macau Creations」,然後它的門口櫥窗大玻璃上貼著「Panda go Round.. 氹氹轉 全面九折 10% off」。裡面的東西是挺有創意的,不過價錢即使打九折也跟沒打一樣貴。那個「氹」到底是啥意思啊?查了一下原來「氹」唸「旦」或「蕩」,為「凼(音讀『蕩』)」的同意字,在方言裡是「小坑、小水坑、池塘」的意思,特別是指田裡的小漚坑;在粵語發音為「tumb」,還有「哄哄」的意思呢! 

看到這個轉到頭暈的熊貓先生,加上九折只是小小折扣,所以這是在小水坑裡「小小」地轉(對商家而言打折等於是少賺一點點了,多了還是會有點失血而頭暈暈),對消費者也是「小小」地「哄哄」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澳門半島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