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半島的歷史遺跡之旅一早從望德堂區開始逛,然後到風順堂區,再往花王堂區逛去。這樣徒步走著實說還真挺累人的,特別是在澳門半島這塊充滿著「彎蜒山丘」的地方。後來根據實際走的時間檢視行前訂定的路線,一天內要把所有排進去的景點都逛完(僅是澳門半島而已),除非備有車載著跑,否則要靠雙腳走完還真的是mission impossible,誰教大家都說澳門小小的而且景點都差不多在那一帶,所以一下子就逛完了(我想肯定只是在風順堂區跟花王堂區)。

大三巴街

離開了大三巴牌坊,緊接著趁著天還沒暗下來趕緊前往下一個景點-聖安多尼教堂。其實苦行僧式旅行樂趣挺多的,雖然會花上很多時間在走路這回事上,不過可以看到的風景也是比一般搭車遊車河的還要多得更多。延著大三巴街走到底可以接到花王堂街然後找抵達花王堂前地就到了聖安多尼教堂,澳門的街道巷弄裡真的有很多令人驚豔的風景,雖然有時常常會走到想哭,沒事把自己搞得休假比工作還要虛累累。

長樓斜巷

在大三巴街上這麼個晃蕩著,突然撇見怎麼有一條名叫「長樓斜巷」,到澳門來蒐集「對我們來說是有趣的路名」的路牌本來就是心裡睹定的工作,所以看到這個路名時還真的當場就「讚」了起來。至於長樓斜巷是條什麼路,沒錯!我也很好奇,於是順著路牌方向一看...就是上圖這條階梯,哈!果然有長樓斜巷的fu,忍不住拍個有圖有真相,只可惜無法與路牌同時入鏡。

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花王堂前地

聖安多尼教堂離大三巴牌坊徒步走其實只要約5分鐘不到,像我這樣邊走邊拍邊喇賽就差不多花了7分鐘時間即抵達。教堂前面那處小圓環(其實我倒覺得比較像是囊底路)就是花王堂前地。

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聖安多尼教堂創建於1558至1560年間,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是耶穌會會士最初駐紮在澳門的地方。教堂奉聖安多尼為主保,昔日葡萄牙人皆在此舉行婚禮,信徒皆身著白袍、手持花朵,故又稱為「花王堂」(華人稱「花王廟」)。聖安多尼教堂開始為茅草覆蓋的簡陋小教堂,澳門早期的教堂大多經歷烈火洗禮,而聖安多尼教堂也不例外。

有關這座教堂的近代歷史,參看以葡文鐫刻在門前石碑上的內容,譯作︰「(教堂)建於1638年,毀於1809年,重建於1810年,再次毀於1874年,重修於1875年。」所以現在所見的樣貌是在1875年所重建的。1874年9月22日的大火最令人難以忘懷,以後每年的9月22日這一天被澳門人稱作 「天災節」,市民扛著聖安多尼像上街遊行,以示紀念。1930年改建教堂鐘樓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兩度裝修教堂內部,特別是祭壇部分。

這座十字架上刻有「1638」字樣,表示與教堂一同建立於1638年。

在澳門我總笑鬧前一天是靠媽祖保佑,這一天則是靠天父還有國父保佑,因為總是在就要放棄的那一刻就會有貴人到來。教堂在下午17:30就已關門了,我趴在階梯上想盡所能拍下教堂的完整性,剛好有位媽媽從教堂走出來要回家。她告訴我們還是可以進去拍照,但是離開時要記得把門栓給好好地栓上。真的很感激這位很努力用著我很努力聽但不是聽很懂的普通話來告訴我這一切,我不是天主教友,但還是感謝聖母與天主。

教堂前的十字架就位於兩前地交口,位於教堂正門側的那邊是花王堂前地;

拐個彎,另一側則是白鴿巢前地。

白鴿巢前地

白鴿巢前地這一帶古稱鳳凰山,後來人們常見一名葡籍富商飼養的白鴿漫天飛舞,所以就稱這裡做」白鴿巢」,之後白鴿巢前地後面的一塊區域闢為公園,便稱做白鴿巢公園。另外,由於相傳葡國著名詩人賈梅士(Luis de Camoes)曾在這裡隱居,並寫下不朽史詩「葡國魂」,為了表示對詩人的敬意和紀念,葡人在公園中的石洞中豎立了賈梅士銅像,又稱此公園為賈梅士公園,並在每年的6月10日為詩人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但是我的重點不在白鴿巢公園也不在賈梅士先生,而是緊鄰公園旁的東方基金會。

東方基金會

從白鴿巢公園拍的東方基金會

東方基金會建於18世紀70年代,原址是葡國皇室貴族、財政顧問、澳門保險之家創始人之一的巨富俾利喇 (Manuel Pereira) 的別墅。該建築可能是澳門首幢別墅式花園的豪華住宅,後來租給東印度公司,作為該公司駐華商務監督及大班的住所。1885年該址成為澳葡政府的財產。20世紀60年代後曾改作賈梅士博物館,現為東方基金會會址。不管時間早晚,復活節這一天在澳門就是個假期,所以怎樣都是沒開放,依然只能拍張「我有到過這個地方」照。趁天色沒暗很多趕緊到舊西洋墳場吧!免得天色暗了後啥都拍不到,如果拍到不該拍的就真的糟了。

賣菜街

走在澳門的巷弄街道真是有趣到一個不行,就算沒有好風景,但是會有有趣的路名。上圖這條街沒啥起眼的地方,不過它的路名可真是可愛啊!這條街叫「賣菜街」,但是依種種跡象可能真的是條菜市場也說不定,旁邊的小攤子很像我家旁邊傳統市場賣豬肉的攤子,搞不好這裡一早就是賣菜的地方。不過我家旁邊那條路比它更像叫「賣菜街」呢!

鏡湖醫院

我迷路了!順著地圖走,結果根本找不到那西墳馬路啊!在低頭研究地圖及網站上查的路線圖時突然一抬頭...咦?這裡不是國父當年第一次行醫的鏡湖醫院嗎?唉呀!國父!我們還真有緣啊!為了紀念這個緣份(我可以隨時掰個拍照的理由),所以就照下醫院內的國父銅像還有當年醫院的牌樓,雖然醫院已經擴建了很多,當年的牌樓還是保留著,只是換新裝。

消防博物館

沒錯啊!白鴿巢前地左轉新勝街直走就可以接到西墳馬路啦?途中我也沒亂轉,怎麼就不見西墳馬路呢?也不知怎麼了轉到了鏡湖馬路上,然後看到這一棟充滿歐風的黃色建築物。再看看手上的地圖.....痾!我怎麼走到消防博物館了?行程中並沒有打算到消防博物館來,既然經過來那也拍一下好了,於是這一張是我唯一一張的澳門消防博物館。

澳門社會工作局

終於轉到新勝馬路,喔!又一棟寶藍色的建築物,拍!拍!!拍下來!!!不經意又忘記我是要找舊西洋墳場。對於這棟有著鮮豔顏色的建築物,想必它應該來頭不小,在澳門這款建築物不是歷史建築就是公家機關,基於好奇心,我去一探究竟。它果然是公家機關!澳門社會工作局。

聖味基墳場

天暗了,我已打算延路走到大馬路上看看有沒有可回家的路,身心俱疲的我剛好看見這一個淺藍色的教堂,再看看旁邊很像西洋式的墳場才會有的裝飾...精神來了!原來就在社會工作局旁邊!鐵門當然早就關上也鎖上了,還好可以從鐵柵門拍到這一景,不過我還真不敢把鏡頭拉近,以免打擾到長眠的先人們。

原來,澳門的路有時會突然變換個路名,即使在同一條路上。這裡就是位於西墳馬路上的聖味基墳場,建於1854年,又稱為「舊西洋墳場」,是早期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安葬的地方。這裡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墓塚及莊嚴的十字架、典雅的天使浮雕等裝飾墓碑,而那幢淺藍帶綠的教堂是聖彌額爾小堂。可惜到達的時間很晚所以無法好好地欣賞,雖說中國人很忌晦到人家的墓地亂晃,但是西洋式的墓地就是個藝術,打算下次再找機會來澳門補償一下這次遺失的美好。

最後再檢視一下排定的行程,確定有9個點肯定去不成移到隔天再去,整個行程大亂。最後決定還是回到大三巴牌坊找遺漏的大炮台。天暗了,巷弄的街燈都亮了,經過這條街道顯有車輛來往,好像穿梭在歐洲的某個城市裡的小巷弄一樣。在這樣的街燈下等著情人一起去約會,感覺挺浪漫的。

聖保祿教堂遺址

很懊惱明明大炮台就在大三巴牌坊旁邊,自己卻不知怎麼完全忘了它的存在,等到想起來時已經是在尋找往舊西洋墳場的路上。反正其他的點都去不成了,那就轉回大炮台然後再去看音樂噴泉,這樣改變路程似乎也蠻不賴。最後轉回大三巴牌坊那邊時竟然只花了20分鐘不到,好險。本來還妄想可以順利搭上7點鐘從港澳碼頭回飯店的免費接駁巴士咧!

這裡是大三巴牌坊旁邊的澳門博物館,看起來超級有綠建築的精神,綠覆率鐵定破表。博物館肯定過了開放時間進不去,但是旁邊就有歷史遺跡讓大家恣意地看。這一處就是天主堂(聖保祿教堂)遺跡,上圖是它的小室門,而旁邊有條磚牆圍成的路是「磚路遺跡」,主要是通往閱讀室和其他工作間。

利瑪竇像

講到天主教在中國的開拓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瑪竇先生,他是耶穌會的傳教士,於明神宗萬曆11年(1583年)來中國傳教。利瑪竇是中文名,他的原名為Matteo Ricci (中譯:馬泰奧‧里奇),傳來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知識到中國來,對中西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這時如果可以站在西望洋山主教小堂那邊往下看,應該可以拍出不錯的澳門夜景。如果要我再爬上去我寧可放棄拍夜景,因為那條路真的太陡太難走(完全石頭路來著的)。這是在大炮台那邊拍到的新葡京,這時天確實已經暗了(四月的晚上7點怎麼可能天還亮著),在新葡京那一帶肯定燈火輝煌,把黑暗的天空也照得像是傍晚一樣。不過空氣有點不優,一片灰濛濛。

我就像被這種石盾徽給下了魔咒一樣見盾徽必照,雖然人已經趕到了大炮台,有點遲疑了一下開放時間有那麼晚嗎。但看著門大開還是闖了進去,反正進去的遊客不只我一個人而已。

喔喔!果然警衛要下班了,每個走上去的人都被趕了下來,雖然很想就請求讓我繞一下下也好,不過向來眼力強的我趁機掃了一下...唉!就算給我5分鐘時間我也拍不了什麼所以然,整個黑鴉鴉一片,只好下來拍一下關門的樣子。

誰說要看大炮台就一定要登上去?雖然說上不去我還是可以看到一座座砲口朝外的景象。不過底下打著大燈那些假大炮還是看怎麼不清楚,因為跟天空一樣黑摸摸。

仰望著那些個炮火脖子挺痠眼睛也快望穿了那堡壘,回過頭一望...哈!這裡還有一個炮台啊?那就不客氣啦!何必懊惱拍不到上面的大砲呢?這時我自己下了個註解:大炮台不過就是比其他的炮台還要多幾座大砲,堡壘也比較大。

瞎秘?這裡還有路牌?在往大炮台的門口旁邊,堡壘牆上就這麼掛著路牌。這條路也真是名符其實的「炮兵馬路」,以前只有炮兵能來,一般老百姓哪能來啊!

走下炮台,在路旁邊的路上拍到晚上的大三巴牌坊。拍夜景如果沒腳架是白搭,因為手震得厲害,這張還是失敗作品中唯一一張還可以看的。

當走到大三巴牌坊前的階梯,人都還走沒到耶穌會紀念廣場雨就這樣滴了起來,原來當天收到澳門的天氣預報簡訊說70%會下雨是指這個時候。雨越下越大,路上的人包括我整個快步衝到店家門口,趕緊收起相機然後再跑到離這邊最近的商場-板璋堂前地看看有沒有賣雨傘的地方。唉!連音樂噴泉也去不成了。

走到新馬路這邊時已經又累又渴又餓,剛好看到大家猛力推的義順薑汁撞奶,也不管他到底是不是本店就這樣闖進去吃了再說,反正我也不是老饕,結果被我這麼誤闖竟也闖進了本店。

典當業展覽館

雨勢還真不是蓋的,從一開始下雨就都沒停過,都只能利用雨勢稍弱開始往前衝,加上風也大,真是冷得受不了,尤其是像我這麼怕冷的一個人(此時是春天不是夏天,只是澳門比台北熱很多)。在找回旅館的公車站牌時又突然看到掛滿紅燈籠的建築物,本來只是想照那大紅燈籠高高掛,當鏡頭這麼一zoom in,原來是典當業展覽館。它的前身-「德成按」是澳門老當舖,開設於1917年,30到40年代的抗日戰爭期間是當舖的全盛時期,當時德成按是當時的本地市民、中國內地及香港流亡到澳門的難民提供靈活借貸的地方,充當當時這些人的及時雨。

而我也被這場及時雨給淋的又濕又冷又狼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澳門半島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