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頂著大太陽順著早稻田通一直走,茫然地跟著朋友屁股後頭不停地走,又睏、又熱、又渴。雖然北斗星寢台列車是在早上約10點3刻左右抵達上野駅,但前一晚為了跟著北斗星進出隧道,所以搞到12點多才肯乖乖入睡,結果早上又耐不住興奮醒在清晨6點不知道幾分。下車後,完全沒有任何停靠休息的時間,這也難怪歐巴桑的體力早就透支了。

早稻田通右轉内堀通之後,看到前方有座大大鳥居時並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一座神社,總之凡見鳥居必有神社,經朋友告知才知道這是在中日政治圈裡充滿諸多爭議的「靖國神社」。到這裡,我們完全沒有進神社參拜的念頭,這非關政治,而自己一向陌視政治(個人覺得那是腐蝕人性的貪婪產物)。反正,我確實看到了一座截至目前為止算是最高大的鳥居,不走進去是因為我們都發懶不想再走一段長路,拍了幾張「Elli與大鳥居之間的比例關係圖」後隨即閃人離開。為了證明我有踏上那塊範圍,所以循往例拍一張「到此一遊」照。

這是從内堀通上的天橋拍到的街景(在靖國神社附近),靠近左邊較大的建築物是昭和館。雲層看起來有點厚重,但陽光還真不是普通毒。因為不會再回到上野駅或者換車的地點日本橋駅,所以這9天的家當必須一直背在身上,真的很熱很累,時不時吹來的微風雖涼了身但卻涼不了心。一路相隨的旅伴猶如爹娘般一直監視著我不准買冰淇淋更遑論吃一小口袪熱解饞,讓我這趟旅行抱著好大一個残念-「竟然沒在北海道吃到好吃極霜淇淋!」

靖國神社附近的天橋旁有一座石燈塔,附近並沒有它的相關說明。地方觀光的官方網站果然是愛地方故事如我的好朋友,終於查到它的歷史典故了!

這座石燈塔的正確名稱為「高燈篭 (たかどうろう,高燈籠)」,又稱「常燈明台 (じょうとうみょうだい)」 ,建於明治4年(1871)。由於靖國神社在當時名為「東京招魂社」,所以為了祭祀亡靈而建造這座常夜燈。其正式名稱為「高燈籠」,只是亦被人們以「常燈明台」來稱呼。

當時從九段坂上方可以遠眺遙遠的筑波山(位於關東東部的茨城縣筑波市)還有房州(現在的千葉縣南部)群山,所以對行駛在品川浦(江戶時期稱為「品川沖」)是相當棒的標誌,充份達成照明任務。原本高燈籠係隔著靖國通的對面側建造,後來隨著道路改建,才於昭和5年(1930)才移到目前這個地方來。

上圖這座城門為「田安門」,從田安門進去後就是北の丸公園範圍,常辦理藝人演唱會的地點「武道館」也在裡面,而皇居,還在深深的遙遠處。

這裡已是北の丸公園,上圖是田安門第2個門「田安家側の門」,這次的「江戸城的史跡巡禮」便是從這裡起跑。江戶城跡幅員廣闊,如果真要走完一整個江戶城跡,我想花上一天半天是一定要的(走馬看花也差不多半天時間跑不掉)。這次仍因時間關係只跑一部分,不過也花上我們好幾個鐘頭。

很眼熟對吧?這是許多歌手最想登上的演唱會地點-武道館。這一天舉辦「第40屆少林拳法關東學生大會」,日本舉行學生版少林拳法大賽?好新奇啊!

這一區是皇居東御苑,上圖及上上圖是「天守台」(天守閣遺跡)。天守閣意謂「瞭望台」,照理說應該是很高才是,怎麼就這麼大石堆砌而已?

皇居(古江戶城)的天守台位於江戶城本丸中心的最北側,而江戶城的天守閣在慶長11年(1606)的家康、元和8年(1622)的秀忠、寬永15年(1638)的家光的世代將軍繼任時皆有重新建造過,因為它可說是等同於將軍的權力。慶長時期的天守閣據說應該是偏南的「富士見多聞」的位置,高約有5層樓,與現在的國會議事堂大致雷同;元和及寬永年間的天守閣則為現在天守台這個位置,德川2代將軍秀忠在元和8年所建造的本丸海造便是將慶長時期的天守閣拆除後新建築的,相傳元和9年竣工的新天守閣比慶長時期的天守閣還要高;而寬永時期的天守閣則建於寬永15年、德川第3代將軍時期,就元和時期的天守台(就是現在所見的天守台這裡)位置建造,且係依「江戶圖屏風」及設有金鯱的5層建築。不過寬永時期建造的天守閣於明曆3年(1657)的火災中燒毀,隔年由加賀籓前田家以高約18m的花崗岩重建天守閣。

現在殘留下的天守台則是第4代將軍綱吉的叔叔保科正之認為象徵戰國時代的天守閣已落伍了,於是提出應優先復建整個城區才對,日後有機會再重建天守閣。最後只殘留現在所見的這座東西向長41m、南北長約45m、高約11m的石砌天守台,所以江戶城的天守閣只存在江戶初期的50年而已。另外,明治15年(1882)時的氣象台亦利用過這處天守台作為觀測使用。

這個地方是東御苑裡的「石室 (いしむろ)」,係沿著富士見多聞北側的蓮池濠所建的石造倉庫,在江戶城遺跡裡的歷史建築物中屬規模最小的建造物,而石材的表面有些許被燒過的痕跡,所以看起來有點破損。入口連接著門扇有個淨面積約20m2的坑洞,其利用伊豆的安山岩(又稱為伊豆石)的石塊緊緊拼砌而成,而且一點兒空隙也沒有,安全性極佳。

傳言江戶城裡有設置逃生通道、收藏金銀財寶的保險倉庫等,但就該場所的性質情況考量,應該是避免貴重物品遭受火事等災難的保險庫。不過石室外圍完全被木柵攔圍住所以不能進去一探究竟,但從外仍可以往內看到坑道的模樣,因為門扇早就不見了。

石室旁邊有一小徑,小徑旁開了這樣的黃色花朵。我不知道花名,只單純喜歡黃色,再加上花形可愛所以就拍了。

上圖為江戶城裡的「大番所」。所謂的「番所」意指警備用的守衛室,目前在江戸城裡的番所僅剩「百人番所」、「同心番所」及這棟「大番所」3處。「大番所」設置於大手中之門的內側,是比其他如「與力(註1)、「同心(註2)等地位還高的警備單位,也是往江戶城本丸的最後檢查崗哨,在警備工作分配上扮演重要角色。這棟大番所雖是重建的建物,不過其背後15段射擊用的砌石亦呈現舊時風情的壯觀建築物。

註1:與力 (与力 ,よりき),江戶幕府時期的職務名,係為警備編組,屬中下層武士。

註2:同心(同心,どうしん),江戶幕府的下級官員,隸屬於奉行‧京都所司代‧城代‧大番頭‧書院番頭‧火付盜賊改方等,在與力底下負責一般事務所、地區治安等工作,等於現在的警察職務。

上圖跟上上圖是江戶城的「百番人所」,從大手門開始,通過大手三之門(大手三の門)後的左手邊,長約50m以上的建築物即是。百人番所是江戶城本丸御殿的最大檢查哨,由有「鐵砲百人組」之稱的根來組、伊賀組、甲賀組、廿五騎組等4組輪流值班,每一組各配有與力20名、同心100名,不論晝夜皆執行著警備檢查任務。由於番所內一直都保持著100名同心,因此才有「百人番所」這個稱呼。

上圖是江戶城的「同心番所」,是警備大手三之門的與力、同心集合的地方。在同心番所屋頂的垂脊瓦片部分,簷端上方是印有德川家的「三葉葵 (三つ葵)」家紋,下方則為一般的「三巴紋」,是這棟建築最特別的地方,有機會造訪不妨仔細看看。

上圖為大手三之門蹟的其中一個石砌牆,遠遠看很像巨人國的兩盆盆栽。很愛植栽的朋友一看到便大喊著:「盆栽だ!」我也捧場地回應:「あの、手前にある盆栽は大体いくらですか? (請問,面前這盆盆栽大概要多少錢?)」「300万円!」

回國後將旅行時所拍的一景一物分享給同樣愛旅行的同事時,順便告訴她這個對話,她忍不住一句:「你們確實是無聊2人組。這麼有文化、氣質的一個地方,怎麼你們的對話那麼世儈?」接著又補一句:「妳不要隨意帶壞外籍友人,這樣會讓人誤認台灣女生怪怪的。」

這是皇居正門石橋舊時的照明燈,只是不知何時被取換下來放在這一處(就在廁所旁邊的綠地上)。真不愧是皇居,連橋上的燈飾都是如此地華麗,雕工也細緻萬分。

這一小徑在城內的公共廁所附近,趁朋友去洗手間時小小走一下,裡頭相當安靜舒服,肯定充滿著不少氛多精。走一小段後理應身心皆舒暢才對,但我卻滿腦子壞想法,還把自己嚇得飛奔而出,真是無聊透頂。

上圖這段坡道稱為「汐見坂」,位於皇居東御苑白鳥濠的北側,登上坡後便走出了舊本丸跡範圍。江戶時代前期的歌學者戶田茂睡在其文章總集「紫の一本 (むらさきのひともと)」便為這條汐見坂寫下:「此所より海よく見へ、汐のさしくるときは波ただ爰元へ寄るような故塩見坂といふ。今は家居にかくされて見へず。 (不負責翻譯: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海,潮來潮往時就像波浪靠近鹽(塩,日語與「汐」同音)見坂一般。現在隱居在家中便再也見不著)」由於有部分為古文(江戶時代前期怎麼可能沒古文),所以不知道最後這句話有沒有違背到戶田先生當時的想法。下町地區現已被填土造地,所以海岸線已變得相當遠,而昔日的繁榮市街景象也成追憶。

這段看似緩緩的坡道,但對一個早過了午餐時間卻還沒進食的人(就是我這位歐巴桑)來說,早就精疲力盡了;更淒慘的是,被朋友硬拉去登上汐見坂,爬到一半後卻又突然被告知他完全沒有要往前行的意思,所以最後回頭抄近路離開皇居東御院。原本以為「鄉下人進城」的戲碼就此結束,沒想到還有後續

上上圖是大手門一隅,上圖搞不清楚是哪一個濠,不過對照地圖應該是桔梗濠吧?明明就是同一條護城河,還分什麼大手濠、桔梗濠、蛤濠,讓人完全分不清楚誰是誰。在東京市區裡只停留這麼一天,所以沒時間去看知名的地標之一東京鐵塔,也沒機會順道繞去看看即將開幕的天空樹已是怎樣的狀況。最末,只能從這裡見到夾在大樓群間的東京鐵塔身影。

大手門是舊江戶城的正門,據說是在慶長12年(1607)由藤堂高虎費時約1年3個月所完成,後來在元和6年(1620)修復江戶城之際,仰賴伊達政宗、相馬利胤的協助,才有像現在的「桝形(註)」城門。大手門正脊2端亦擺有吉祥物「鯱」,不過原來的鯱因1657年的明曆大火時燒毀了,現在的鯱則是在昭和43年(1968)重建的。所以說,我們根本就是走「旁」門進城的嘛!

註:桝形 (ますがた,亦寫為「枡形」),城郭入口最常見形式,以構築的箱形石垣來圍成一方形空間;另方形出入口稱為「虎口」。

對照皇居設施案內圖,這裡是面對大手門的左邊濠溝,所以它應該是桔梗濠。雲層漸漸變厚又灰暗,早上抵達神樂坂時就發現地上一片潮濕,可見前一晚的雨勢可不小(在車上看著車窗外也是大雨滂渤狀),所以下午肯定會再來場大雨,躲不掉了。

這座連繫皇居與宮殿間的橋樑稱為「正門鉄橋 (せいもんてつばし,正門鐵橋)」,俗稱「二重橋 (にじゅうばし)」,舊稱為「西の丸下乗橋」 (昔日為通往西の丸書院,該書院於明治時期已燒毀)。昔日尚屬木造橋時 (明治時期的橋即為木橋),由於護城河深度頗深,所以橫架在護城河上的木橋便組合成雙從加固,因此才有「二重橋」的稱謂出現。昭和43年為了新宮殿工程時,擔心原本的木橋無法承受工程車輛進出時所產生的載重,於是在昭和38年時改以鐵橋替代原本的木橋,才形成現在的模樣。

由於正門設有皇宮警察皇宮護衛官的儀隊,所以這座鐵橋在平常禁止一般人通行,不過事先辦理參觀皇居登記手續則例外。另外,新曆過年(元旦當天)或者天皇生日時的皇居,為方便一般民眾前往祝賀也會特別開放通行。

上圖為皇居正門,門口左右各設有1位皇宮警察的警衛官站哨,如同英國皇室一般。橋上的燈飾,就是前面介紹過的正門石橋的照明燈。

通往皇居的橋樑有「正門鐵橋」及「正門石橋」2座,上圖這座橋則是連絡皇居及皇居面前廣場的「正門石橋 (せいもんいしばし)」,是座石造橋。這座「正門」係江戶時期的「西の丸大手門」,平日不開放,不過天皇即位大禮、天皇、皇后、皇太后等大葬儀式或其他特別的典禮,以及外國重要賓客拜訪時才會開放,而開放時行走的路線為皇居面前廣場→正門石橋→正門→正門鐵橋→宮殿。

所有的人都誤認「正門石橋」為「二重橋」,殊不知真正的二重橋其實是「正門鐵橋」,依外觀也難怪容易引起誤解:正門石橋橫跨兩段,正門鐵橋則只有一段,任誰都會錯認,改為鐵鑄的「正門鐵橋」哪裡還看得出當年的「二重」。

所有到東京的觀光團,旅行社一定會安排團員到正門石橋參觀,為的就是站在這個位置跟「眼鏡橋」合影留念。「眼鏡橋」?怎麼又有這個名稱?不知道是否個人運氣好,剛好遇到中國觀光團來此一遊,聽到導遊對著團員介紹它是「眼鏡橋」。原來「眼鏡」的景象是「橋」+「水面倒影」。我也是觀光客,所以趁空檔也拍一下他們口中的「眼鏡橋」。

上圖為「桜田門 (さくらだもん,櫻田門)」,正確名稱為「外櫻田門」,只是大家都習慣以「櫻田門」稱呼。以「桝形」形式建造的櫻田門是目前殘留下的枡形城門之一,昔日這裡等同於小田原街道的起點,所以亦被稱作「小田原口」。櫻田門係於昭和36年(1961)時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財。

走在内堀通與櫻田通交叉路口,看見一棟紅通通的磚造建築,那棟是日本法務省舊本館。日劇「超能力事件簿」等有關警察戲劇都會在這裡取景,像「超能力事件簿」的主角戶田惠梨香跟加瀨亮就常在那棟法務省舊館的轉角碰面。

還是一樣呆呆的跟著朋友走,接下來要去築地市場(終於可以有吃的了)。咦?旁邊不是就有地鐵站了嗎?還要繼續往前走?也多虧就這樣走著,所以我才能看到東京的觀光巴士。

還有國會議事堂。我完全無視警察就在眼前,趁著綠燈過馬路時站定位瞬間按下快門,好寶寶不應該這樣不遵守交通規則。

天空又變成一片灰濛濛,此時已經開始飄雨了。

雖是瓢著毛毛細雨,但還不到需要撐傘的地步,我不知道左下角這位旅伴欲往何處去老實說我也沒力氣問了,腦袋裡的日語一字字都飛出去,此時個人完全無法用日文思考,更遑論對話。

整條街都是銀杏樹,過了春天應該會很茂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靖國神社 江戶城 東京
    全站熱搜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