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山手111番館」後,接著便是離開元町、山手一帶的山手西洋館到山下覓食去,連法國領事館都是在覓食路上經過實無意間拍到的。覓食途中看到那座高高的橫濱海洋塔,離它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距離,果然是橫濱的地標之一,但就是沒時間去!依我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看的個性,即使在一個小鄉村裡也能待上一星期是無庸至疑,這是我的異能,難怪時間老不夠用;明明就是橫濱的必去景點,卻連沾個邊都沒有,有的只是遠觀。

跟著朋友走的好處就是可以放心四處張望,即使耍迷糊也不怕,因為總有人會適時保護自己免於危難;不過這樣也是有個壞處,太容易忘記自己拍攝的當下風景究竟發生在哪一條街、哪一個空間裡,如此一來便很難寫下自己對當時的回憶(個人寫旅文總能拖上好幾個月)。上圖這張「橫濱海洋塔離我很近」的拍攝地點,利用goolge map強迫自己憶當時,依舊只能依稀彷彿記起那是在「港の見える丘公園」前一條往山下的路直走,然後再彎到一個仍是屬於「港の見える丘公園」範圍的地方,接著再走出像森林公園般的地方,然後往「市中心」區的某天橋上。

很不清楚又不怎麼負責的交待?嗯!我知道,但是真的盡力了。

依舊對日本非常整潔又充滿綠蔭的道路感興趣,從拍攝地點看眼前的道路,覺得它跟以前從辦公室裡眺望的敦化南路頗為相似。每年10月,敦化南路上就被整排的欒樹群點綴得繽紛,就像上圖這條道路一樣壯觀,差別只在台灣的行道樹置於道路的正中央,而這裡卻是放置道路兩側。

午餐地點選在「みなとみらい地區 (未來港地區)」一帶,是朋友興趣滿滿的餐廳。經過「横浜赤レンガ倉庫1号館 (橫濱紅倉庫1號館)」時,看到了廣場上人山人海的景象。好奇殺死一隻貓指的就是我這款人,朋友不斷地提醒午餐時間過了餐廳就不供應餐點,所以我們得加緊腳步趕在停止供餐前抵達餐廳,雖然我一路上不停地喊餓,但是當看到會讓心底浮出「現在這是什麼狀況啊?」之類的疑問,總會忍不住想停下腳步找出答案。

原來那是橫濱一年一度的啤酒祭!為了餐廳的時間限制,所以尚未找到答案就立馬被朋友給「拉」走。吃完午餐後,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其實朋友也是好奇寶寶一個),所以特地繞過來瞧瞧,不獲解答心不滿足啊!看到啤酒祭的旗海飄揚,特地找尋入口處,看到票價後心頭一怔:「入門票怎麼那麼貴?」不僅如此,其他的配酒菜也貴得令人咋舌,著實嚇到我們倆了。依稀彷彿記得入場費好像350円還是400円(不含任何餐飲費,只是單純的入場費)、啤酒費X円(視品牌而異)、小菜費X円(不同套餐亦有不同價位)。總之,當已酒足飯飽待酒醒,清醒之後查看自己的荷包,此時可能會忍不住驚聲尖叫:「我的錢包怎麼空了?」

這是個人會有的反應,因為自己不大喝酒;至於其他好杯中物者,搞不好覺得值得也說不定,不過會喝幾杯的朋友確實說,頗貴。

↑我的午餐

↑朋友的午餐

午餐地點位於「JICA横浜国際センター (JICA橫濱國際中心)」樓上(朋友上網千挑萬選),從餐廳的露台可以眺望整個橫濱未來港,以及橫濱紅倉庫1號館範圍,餐點樣式走國際派,看我們點的內容就知道完全是世界混搭風。點餐的方式也很特別,餐廳外擺著各式餐飲模型,並在模型旁擺著號碼牌,這些號碼就代表這一份餐點在這一餐所供應的量,號碼牌被拿光就表示「完售」。想吃什麼就取什麼牌子,上面還介紹這是代表哪一國的食物,看著模型樣式什麼都想吃,所以東拼西湊就成了一頓「聯合國大餐」囉!到橫濱一定要來試試,味道還不錯。

另外,橫濱國際中心的一樓是日本人移居海外資料館,裡面展示著以前日本人移居美國、再移居南美洲的生活情況,剛吃飽飯來這裡走走逛逛幫助消化,順便讓自己了解日本人移民海外的血淚史。除了日人移民海外的故事之外,還有日本與世界各地的接軌情形,完全是在台灣從未看過的展覽,邊看心裡不禁想:「大家都是想辦法與國際接軌,想辦法熟知各個國家大事,而我們卻只顧著不怎麼重要的小事。就算中國阻撓台灣又怎樣,難道這就可以當作沒有國際觀的藉口?」(離題又言重了)

日本自古以來將日子分為一般平常日的「ケ」日,以及祭典、一年當中所有節慶的「ハレ」之日,一般日及特殊日劃分得很清楚。所以上圖所看到的「ハレの日の料理」之一便是指節慶或祭典等特殊日子裡,家家戶戶必定享用的糕點樣式。

圖中的糕點模型是移居海外的日本人在「ハレの日」會吃的菜色,圓盤上依序為移居各國的日本人餐桌上會有「大福<だいふく>(白色)、おはぎ(紅豆御荻,又稱『牡丹餅』,黑色)」;巴西的餐桌上會有「ココナッツをまぶした草餅<くさもち>(塗滿椰子粉的草餅,綠色)」;夏威夷的餐桌上則是「ココナッツまんじゅう(椰子饅頭,咖啡色)。長型盤子內盛的是各色麻糬「レインボーカラーのもち (彩虹色般的麻糬」。

上圖也是ハレの日必吃的菜色。 移居世界各地的日本人,特別是大家聚在一起時各家會帶到集會場所上的菜餚「漬け物 (醃漬醬菜)」、「のりまきといなりずし (海苔壽司及稻荷壽司)」、「刺身 (生魚片)」;巴西的餐桌上則有「シュラスコ (巴西風的烤肉料理)」、「フェイジョアーダ (巴西的一種豆類跟肉乾一起煮的料理)」、「盛りつけたフェイジョアーダ (米、甘藍菜、木薯粉等一起燉煮的料理)」;北美國家的餐桌則是「キャベツ サラダ (高麗菜沙拉)」、「スパムむすび (以海苔片將美國餐肉與壽司米夾在一起的料理)」、「ミックスプレー (米飯、沙拉、烤肉等盛在一盤的料理)」。

當年的唱機,也是日本移民時不忘帶過去的休閒娛樂物品。或許藉由家鄉的音樂,多少能夠減少想家的痛,畢竟離家鄉遙遠,總是要有個家鄉物來一解思鄉情緒。


接下來去看看位於橫濱的歷史建築物,由於時間有限,所以選擇離未來港較近的関内(關內,かんない)‧馬車道(ばしゃみち)‧伊勢佐木町(いせざきちょう)地區。

橫濱的歷史建造物中,其中有三棟併稱「橫濱三塔」分別為:「神奈川県庁本庁舎 ( 神奈川縣廳本廳舍,かながわけんちょうほんちょうしゃ)」、「横浜税関本関庁舎(橫濱稅關本關廳舍,よこはまぜいかんほんせきちょうしゃ)、「横浜市開港記念会館(橫濱市開港記念會館,よこはましかいこうきねんかいかん)」,當地人亦分別給予K塔【King】、Q塔【Queen】、J塔【Jack】的暱稱。

上圖是有「橫濱三塔 キングの塔 (King塔)」之稱的「神奈川縣廳本廳舍」,原廳舍在關東大地震時被燒毀,之後再於昭和3年(1928)以鋼骨鋼筋混凝土完成重建工程,為神奈川縣廳的第4代本廳舍。建築物規模為地上5層地下1層,高塔部分則為4層樓,高塔部分係以「五重塔」塔頂作為設計意象。「神奈川縣廳本廳舍」於平成8年(1996)登錄為國家有形文化財,是僅次於大阪府廳本館的全日本第二古老政府機關辦公廳舍。

一再強調這些天都只是跟著朋友走,雖然所有的資料(包括地圖)自己也有一份,但是只要有人撐全場,自己便會開啟「廢人模式」,既無方向感,腦袋也自動停頓。所幸對建築物的敏感度未因此盡失,腦袋上的雷達一樣掃射得準。縣廳本廳舍頂端的尖塔突出物部分(拍攝地點剛好不在正門那邊)就是横浜三塔之一的King塔,總高約49m,若不是因為有職業病般的靈敏雷達,可能最後會因遺漏掉而捶心肝也說不定。

上圖是是有「橫濱三塔 クイーンの塔 (Queen塔)」之稱的「橫濱稅關本關廳舍」,原廳舍亦於大正12年(1923)關東大地震中燒毀,由於列為當時的復建工程事業一環,於是在昭和9年(1934)以鋼骨鋼筋混凝土完成重建工程。建築物高約51m,位於神奈川縣廳本廳舍的北北西方,建築物為地上5層再加上高塔部分,高塔採以青綠色、富有伊斯蘭風的穹頂作為設計意象。「橫濱稅關本關廳舍」於平成13年(2001)由橫濱市認定為歷史建築物(横浜市認定歴史的建造物),後來於平成15年(2003)進行保存修建工程,並於修建工程中再增建鋼骨構造(一部分是鋼骨鋼筋混凝土造)。

參訪當日稅關廳舍一樓展有橫濱稅關的歷史沿革區、正贗品比較、華盛頓條約,及打擊走私等展示空間,朋友對展示區興趣滿滿,而我卻只顧著蓋紀念章。

上圖是是有「橫濱三塔 ジャックの塔 (Jack塔)」之稱的「橫濱市開港記念會館」。圖上是記念會館全景,當年為了紀念橫濱開港50週年,由橫濱市民募款而建設的紀念性建築物,同時也是橫濱市民的集會堂。其竣工於大正6年(1917),建築物規模為地上2層地下1層、塔高5層,建材以磚造為主(有部分為RC.造,部分SRC造),高約36m,高塔部分係以「計時台」作為設計意象。關東大地震時,橫濱市開港記念會館建築體亦遭受毀損,計時塔及建築物部分壁體很幸運地被殘留下來。昭和2年(1927)復建工程完竣,在重建工程之際,由於初建跟修建的設計者皆為同一人,因此在修復時除了加強結構系統上的補強外,也包含了採用彩繪玻璃等「震災復興期(1923年~1940年)」的設計理念。磚構造部分回復到原始樣貌再予以加強,還有傳達大正末期的室內裝飾也是相當寶貴,不過當時屋頂的穹頂群卻沒被復原。目前所看到的穹頂式屋頂則是在平成元年(1989)年復建完成,「橫濱市開港記念會館」的西北角的屋頂為一八角形穹頂,西南角則為角式穹頂,同年將建築物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橫濱市開港記念會館」2樓的彩繪玻璃(如上圖下左、中)是參觀的重點,如果有機會進去參觀,不妨多多留意。

最後再來一張ending,突然覺得跟我們的總統府「長」得頗為相像。當年日本的建築師深受洋風的洗禮,所以大正時期所設計的建築物大多會使用西洋式語彙於建築物屋頂、開窗部等,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多少也都受到影響。由於台灣總統府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建造於大正時期,由日本人設計監造,建築物屬後文藝復興樣式,因此在橫濱開港記念館建築體裡多多少少能看到中華民國總統府的樣子。東京車站也是如此,有著類似的紅磚外牆以外,以及它的屋頂樣式。

上圖是「三井住友銀行横浜支店」,其竣工於昭和6年(1931),為一棟2層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由於其為橫濱本町通上少數在二次大戰後還留存下的建築物而且至今仍為銀行所使用,所以在歷史價值上相當保貴。建築物外牆最顯著的西洋建築語彙為6根Ionic (愛奧尼克式)柱式(希臘三柱式之一),厚重的外觀,給人有穩重厚實的視覺。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郵政總局、襄陽路上的土地銀行展示館(舊勸業銀行)等都有相同的元素。

上圖為「神奈川県立歴史博物館 (神奈川縣立歷史博物館)」,從明治32年(1899)起開始動工,歷經了5年才於明治37年(1904)竣工。其原為橫濱市的「横浜正金銀行本店」,於昭和42年(1967)增建新館並改作「神奈川縣立歷史博物館」使用,巴洛克式建築外觀係其主要特色,目前為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財及史跡。在平常展示室裡展覽先使到現代史文物,約5個主題;另有圖書閱覽室及視聽室可供民眾使用。神奈川縣立歷史博物館附近正好是東京藝大大學院映像研究科,所以常利用這裡展出學生創作的藝術品,當我們入內參觀時便看到許多東京藝大學生的作品。

初看到上圖這棟建築物時,心裡一直疑惑著它到底是不是歷史建築物。當下只思忖著為什麼這棟建築物的樓層、設計語彙會採用如此大的落差-高樓層的建築外觀現代感十足,低樓層的建築外觀則又具歷史風味,能將現代語彙與歷史語彙處理成「融和一體」,那也太高招了吧!

當我寫這篇旅文把橫濱的官方觀光網站點出來「憶當時」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棟建築物也是有故事的呢!這一棟是「ヨコハマ創造都市センター (横浜創造都市中心)」,約3~4層樓高的建築係建於昭和4年(1929)的歷史建築-「旧第一銀行横浜支店」,前方半圓形的造型以及Tuscan Order(托斯卡柱式,古羅馬五柱式之一),後來在昭和55年(1980)才移築到現址。目前經營咖啡廳使用,從外面偷偷看進去,很有高貴感。

又逛回到來未來港地區啦!上圖的鐵橋段稱為「汽車道」,是利用明治44年(1911)間開通的臨港鐵道一部分(約500m)作為海上步道,步道上仍舖設昔日火車行走的軌道,供後人遙想當時火車通過橋樑的情景。

本座橋梁為「港三號橋梁 (旧大岡川橋梁)」,建造於昭和3年(1928),其所使用的鋼桁架係由北海道的夕張川橋梁及總武鐵道江戶川橋梁轉用而來的。因為北海道夕張川橋縮短,於是在平成7年(1997)將之移築過來,是屬於英式桁架系統中的貴重歷史文物。

地上看到的鐵軌是以前火車運行的軌道,現在只是把以往火車走的軌道改成人行走的步道,但仍保留鐵軌供世人瞻仰。有機會到橫濱一遊,漫步在這些步道時可別只是路過,請記得讀一讀它特有的故事。

横浜国際船員センター(橫濱國際船員中心),會拍下這棟建築物是對它中間「掏空」的部分充滿好奇,想知道它的結構怎麼規劃設計,跟台灣一樣同是位於地震帶,究竟該怎麼去因應地震所帶來的應力。

上圖是滿街跑的節能小計程車,也是橫濱特有的交通工具,一次可載2人。由於跟朋友兩人都是錢賺不多的旅人,即使需要也只是利用大眾交通運輸,所以很抱歉不知道小計程車的計價方式。

還是得在遠一點的地方才能拍到「横浜赤レンガ倉庫」全貌,可惜還是有樹木擋住,所以無法拍出它的完整性。在前方的大草坪上休息曬太陽是一種享受,此時雖是五月初夏照理說應還不至於酷熱才對,但是這一天我確實走到差點中暑,嚇壞同行的朋友了。

arrow
arrow

    松尾香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